三等獎41篇
序號 |
類別 |
篇名 |
作者 |
推薦單位 |
1 |
消息 |
資料代替禮品石獅簡樸舉行建市活動 |
王凡凡 |
新華分社 |
2 |
消息 |
王兆國會見港督時提出閩港臺三方經貿合作設想 |
田家鵬 |
中新分社 |
3 |
消息 |
尊重共和國的保衛者 |
王胄英 |
廈門日報 |
4 |
消息 |
市保溫瓶廠兼并二玻璃廠當月見效 |
陳龍秀、林功章 |
福州晚報 |
5 |
消息 |
萬余人解囊相助,王錦秋喜獲再生 |
陳開鏈、何其欽 |
福州晚報 |
6 |
消息 |
兔毛出口出現轉機 |
翁賢楷 |
福建富民報 |
7 |
消息 |
建陽地區農村推行計生保險 |
田野 |
福建富民報 |
8 |
消息 |
昔日歌壇明星,今日經濟能人,蔡瑪莉在家鄉大顯身手 |
傅紹良 |
福建僑報 |
9 |
消息 |
從城鎮居民要求到九湖鄉落戶得到印證:城鄉差別已經逐步縮小 |
肖清樂、鄭水山 |
閩南日報 |
10 |
消息 |
霞浦養鴨業面臨困難 |
葉松青 |
霞浦報 |
11 |
消息 |
我省金礦地質工作取得突破性進展 |
鄭國平 |
福建地質礦產報 |
12 |
消息 |
怪事一樁——永安一家170名職工的公司居然有8個正副經理 |
葉峰 |
三明日報 |
13 |
消息 |
閩江工程局在外債權糾紛高達三百余萬 |
徐月明 |
行業企業報協會 |
14 |
通訊 |
福建藤籃子闖進美國市場 |
林群英、陳克振 |
新華分社 |
15 |
通訊 |
龍年團聚在故鄉——臺胞回東山島過年紀實 |
沈瑤通、孫紅 |
中新分社 |
16 |
通訊 |
來自外貿大廈的報告 |
彥方 |
廈門日報 |
17 |
通訊 |
在希望的田野上——訪“融僑工業開發中心” |
黃意華 |
福建僑報 |
18 |
通訊 |
相知何必曾相識——記一位畫家與一個養蝦專業戶的友誼 |
王偉雄、張小城 |
閩南日報 |
19 |
通訊 |
軍長“要” 飯吃 |
胡居鳳 |
湄州報 |
20 |
通訊 |
勞動憂喜錄——廈門“第二職業”見聞 |
胡時元 |
泉州晚報 |
21 |
通訊 |
放膽書記話放膽——訪福鼎縣委書記楊有志 |
張元瑯、董玉明 |
福建法制報 |
22 |
通訊 |
鼓山腳下夜來香——樂善敬老院見聞 |
馬真劃 |
福建老年報 |
23 |
通訊 |
香港水果市場探秘 |
陳敏華 |
港臺信息報 |
24 |
通訊 |
站在平地上的英雄——赴京途中采訪張建華 |
趙錦安、卞檉 |
福建郵電報 |
25 |
通訊 |
百代鄉音飄四海——鯉城海內外南音弦友大合唱 |
郭美娟 |
《華人之聲》 |
26 |
通訊 |
計生工作在軍營 |
尚星 |
人口與家庭 |
27 |
通訊 |
韓陽“電機城”繁榮后的憂慮 |
王發焜 |
福州機械報 |
28 |
通訊 |
遠山的呼喚——訪浦城縣計劃生育專家特約門診 |
李援 |
人口與家庭 |
29 |
通訊 |
港商蔡友標回內地辦廠三年來關心支持計生工作 |
張海鴻 |
人口與家庭 |
30 |
通訊 |
自學成才者之路——記師大圖書館副研究員郭天沅 |
? |
省高校校報研究會 |
31 |
通訊 |
文明初叩“惠東門”(福建沿海紀行之八) |
閩仲 |
新華分社 |
32 |
通訊 |
看病為啥貴了? ——省立醫院院長就醫院幾項收費問題答記者問 |
楊鴻連、周強 |
福建衛生報 |
33 |
新聞述評 |
閩臺關系十年滄桑 |
陳國明 |
中新分社 |
34 |
述評 |
性病——無知害命 |
紅林、施維 |
福建衛生報 |
35 |
言論 |
龍年好龍 |
王仲莘 |
福州晚報 |
36 |
言論 |
“自行消化”與“陣痛”新說 |
官鐵柱 |
廈門特區工人報 |
37 |
言論 |
法律的尊嚴何在 |
肖敏 |
《生活·創造》 |
38 |
言論 |
呼喚——寫在《勇士杯》征文結束之際 |
劉小敏 |
《福建青年》 |
39 |
專欄 |
《八小時以外》 |
練宜嘉 |
廈門日報 |
40 |
版面 |
《今日世界》專版(12月13日三版) |
章肇益 |
廈門日報 |
41 |
版面 |
季節的鐘聲——立春(2月12日三版) |
林占生、郭燕瓊 |
福建富民報 |
表揚獎2篇
序號 |
類別 |
篇名 |
作者 |
推薦單位 |
1 |
消息 |
治不好筼筜湖,何顏見“江東父老” |
游全章 |
廈門日報 |
2 |
通訊 |
京城,有一批做生意的福建人 |
謝剛 |
《福建青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