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加載中...
3.“信息流瀑”現象是虛假信息擴散的一個社會條件 互聯網信息傳播很容易形成集體認知,一旦形成,將很難被打破,桑斯坦將其稱為“信息流瀑”。信息得到不斷強化之后,形成群體認知,對于任何個人來說,這種群體認知都代表了無形的群體權威。群體共識以權威信息的方式在互聯網上迅速散播,?“流瀑”一旦形成,反對聲音就顯得比較微弱。 微博打拐在短時期形成了強大輿論場,微博用戶群體呈現出熱情與焦慮交織的現象,隨著時間的推移,微博打拐就成為社會的焦點事件、主流議題,當這種認知在網民中間逐漸成型時,后續參加進來的用戶的認知與行為就會跟隨,打拐信息聚集的“信息流瀑”便生成了。處在“信息流瀑”中的用戶渴望更多失散信息能夠在微博上發布,以便通過微博的力量幫助與解救受害人。此時,彌漫在群體間的渴望匯聚在網絡上表現出另一種“群體極化”的傾向,即希望通過圍觀的力量解決這個社會問題,也正是這種相對一致的群體心態,使虛假信息有機可乘。 4.議題“碎片化”使微博虛假信息未受到足夠重視 當傳統媒體還在深入調查打拐問題的時候,微博的焦點議題已經轉移到其他與打拐毫不相干的地方了。微博的“碎片化”表達方式導致了議題發展過程的“碎片化”,這種議題“碎片化”的主要表現是:①議題焦點轉移過快;②單位時間里議題的轉換方向不定;③同時存在多個輿論場;④關注的議題差異較大;⑤輿論場轉移消散后,對這些事情的關注就急速降低,不再能夠形成新的輿論波。當輿論波過去以后,焦點議題帶來的輿論熱度降低了,打拐虛假信息幾乎是在打拐輿論的后半段才慢慢被人關注到。當人們重視這些虛假信息的時候,輿論熱度已經大大降低,即使這些虛假信息被曝光也未引起像“金庸去世”這類假新聞的輿論反響,也未得到人們足夠的重視。 5.微博“自澄清”機制啟動慢且存在瑕疵 “金庸去世”事件使人們對于微博的“自澄清”機制有了比較近距離的接觸,有些研究者認為微博會通過自我發現并能澄清虛假信息。事實上,“金庸去世”事件呈現出來的微博的“自澄清”機制有很多條件限制。首先,微博的“自澄清”機制與傳統媒體的幾位知名人物密切相關,比如,閭丘露薇站出來辟謠;其次,金庸屬于社會名流,經常參加各類活動,微博用戶可以輕易獲知其個人行蹤,對有關其的虛假信息的核對相對比較方便。 微博打拐過程中的虛假信息只是在傳統媒體展開調查之后才被微博重視,傳統媒體核實信息與虛假信息廣泛傳播之間存在明顯的時間差。也就是說,微博的“自澄清”機制或許是一種選擇性迷思,是有條件的--對于大家熟知的議題,比較容易啟動“自澄清”機制;對于那些范圍更加廣泛的信息,“自澄清”機制就難以啟動。由此看來,“自澄清”機制不可能天天啟動,也無法對所有的問題啟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