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加載中... 讓愛心和閃光人物群像感動社會 ———從紹興晚報系列報道看媒體責任擔當 供稿:《新聞實踐》雜志 □陳焰 隨著網絡、手機等新興媒體的異軍突起,媒體比任何時候,都特別需要考量自身在社會中的角色定位,以及由角色定位帶來的社會責任。 從2009年初開始,紹興晚報推出了“愛心紹興”、“風尚紹興”等主題宣傳系列,經過近兩年時間的“經營”,這些系列報道不僅成為報紙上的“綠色森林”,更成為城市文明創建,構建新穎人際關系,營造良好社會風尚、促進社會和諧發展的重要平臺。 愛心新聞,怎樣讓新聞紙具有體溫 新聞每天都在發生,新聞人該選擇什樣的新聞進入讀者的視野,通過精心烹制,將風味獨特的報紙送到每個家庭呢? 個案入手,散點透視,媒體專注于“愛心”這一暖人事。愛心題材,一般來說媒體都不會袖手,但更多的情況下可能會是“逮”到一個做一個,缺少周密的考慮和整體的策劃。 而紹興晚報卻“另眼”看待愛心新聞,因為愛心是人類最好的潤滑劑,是在現實語境下調整人與人之間關系,營造良好社會風氣無可取代的介質。因此,晚報以獨有的新聞眼,捕捉相關題材,并盡最大的努力,讓傳播效果最大化。 2009年3月,晚報記者獲悉諸暨市大山深處的一名年輕女子小吳,雖然身患重病,卻與病魔進行著不屈的抗爭,爭分奪秒地繡著“十字繡”,以賺取“救命錢”。 這一原生態的感人素材,深深地打動了編輯部的每一個人。編輯部領導當即作出部署:以此為契機,在晚報上開出“愛心紹興”欄目,由專人做具有人文關懷、具有人心溫暖的“愛心新聞”。 第二天,晚報派出“愛心使者”深入大山深處,全方位采訪“十字繡女孩”,隨后在“愛心紹興”欄目下,接連推出消息、長篇通訊、圖片報道、評論等。隨著報道的步步推進,怎樣關心拯救“十字繡女孩”成為紹興市民熱議的一個話題。晚報又因勢利導,策劃了“愛心十字繡”專場拍賣會,將小吳一針一線精心繡出來的十字繡作品進行現場拍賣。 這一由媒體發起,持續時間達數個月的愛心活動,不僅為“十字繡女孩”籌得數萬元愛心款,延長了她的生命,更重要的是,整個社會因為愛心得到進一步凝聚,形成了一種有難大家幫,有困大家助的良好社會氛圍。 從關心個體,到關注群體,傳統紙媒有了現實“體溫”。每一個個體,總是傳遞著他(她)所代表群體的某種信號。媒體在關心偶然事件中的“這一個”,自然會聯想到他(她)所代表群體的整體生存狀況,并將關注的目光,從個體延伸到群體。 而事實上,媒體社會責任擔當,也更多地體現在對特定群體的態度和做法上。 2009年冬天,紹興晚報在“愛心紹興”欄目下,策劃了專門關愛外來建設者的“冬日暖陽”五個系列活動。這些活動包括“百名外來建設者免費體檢”、“外來務工人員免費專場電影”、“外來務工人員專場球賽”、 “愛心禮包送給‘小候鳥’”、“外來民工婚戀問題調查”等。 一名接受了免費體檢的四川來紹務工人員拉著記者的手,激動地說:“我七年沒有體檢過,這次真的要謝謝紹興晚報”。五大活動開展期間,不少沒有訂報紙的外地來紹務工人員,不遠數十里地趕到城里來買晚報,因為“看這樣的報紙,心里熱乎乎的”。 去年“六一”兒童節期間和今年“三八”婦女節,晚報“愛心欄目”又專門策劃了關心特殊兒童,征集愛心市民到福利院做一天愛心義工,將孤兒帶回家的“愛心媽媽”活動;與社區聯動,開展“孝心媳婦”上門助孤老活動。其中,感人的情節一幕又一幕:一位90高齡的老奶奶抱著為她燒菜喂飯一天的“媳婦”,久久不忍松手。面對這樣的場景,去現場采訪的記者,眼睛濕潤了。 與慈善機構聯手,將愛心的陽光,照到城鄉每個角落。除了利用特殊的節點和特定的新聞素材,進行專題策劃,大做愛心新聞外,紹興晚報還不忘“細水長流”,對日常那些突遭變故、身患重病、年老體弱、空巢老人等特殊人群,進行“愛心送春風”行動。一只愛心紅包,一句滾燙的貼心話,都讓他們感受到世界充滿愛。 今年起,紹興晚報“愛心紹興”專欄,還與紹興市慈善辦公室合作,每周推出一篇愛心報道。同時,通過晚報這一載體,及時報道慈善機構的各種活動,在社會上倡導熱心公益事業的良好風氣。今年,晚報還將在“六一”期間和重陽節期間,開出“愛心直通車”和“孝心直通車”,讓愛的甘霖灑遍城鄉每一個角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