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加載中...
風尚人物,媒體如何描繪新時期人物群像 文學以塑造人物形象為已任,而新聞則記錄著歷史前行的軌跡。然而,歷史是由人類的活動所構成的,因而,媒體塑造各式人物,也就成了題中之義。事實上,焦裕祿、孔繁森等一批不同時代的鮮活形象,就是通過記者的筆描繪出來的。 找準對象,舍得版面,讓各路英模人物登臺唱大戲。“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在人們價值取向日益多元的時代,社會需要具有引領風尚的各種“英雄”,以影響和營造良好的社會風氣。而這也就是媒體 “鐵肩擔道義”的責職所在。 2010年1月,紹興晚報將原來以傳統套路報道各路先進人物的做法,進行升級包裝,專門在新聞版上推出“風尚紹興”欄目,并指派骨干記者深入越州城鄉采訪。于是,一個個鮮活的風尚人物,一個個感人的傳奇故事,通過晚報的“風尚紹興”,進入無數讀者的視野:市民發現了退休10年來,不管刮風下雨每天和老伴一起,走街串巷,用破20多把美工刀,用掉1000多公斤涂料,清除城市“牛皮癬”(非法小廣告)13萬張的何亮;記住了演繹感天動地人間大孝的曹秋芳,這名被稱為“當代曹娥”的19歲中學女生,4歲開始,用稚嫩的雙手照顧癱瘓在床的母親,并最終讓母親站起來;認識了受到溫家寶總理深情表揚的,在世博會期間自己出錢在上海租了一間房,并花費2萬元裝修房子,用來免費招待全國各地世博游客的72歲老人,人稱“世博老太”的應妙芳。 對這三位平凡的普通人物,不僅刊發整版的長篇通訊,還以連續報道、評論、論壇等形式,追蹤人物的善舉,發表各界人士對他們的看法,市民爭相熱議,形成輿論焦點。去年底,曹秋芳和應妙芳被評為“浙江驕傲年度人物”,何亮也獲得年度人物提名獎。而另一位在“風尚紹興”中報道過的身患絕癥心系村民的村支書楊七明,也獲得當年“浙江農村人物”金牛獎。 利用節點,聚焦人物,讓風尚人物群體形象躍然紙上。當一個個風尚人物成為時代的道德標桿,影響著市民的價值判斷和行為準則時,紹興晚報考慮的是怎樣實現風尚人物的傳播效果最大化,從而讓風尚人物以群體的形象躍然紙上,呈現出一種時代氛圍。 2010年“五一”勞動節前后,晚報推出了風尚人物——勞模風采,一批活躍在各行各業的勞動模范,從扎根礦山的普通勞動者到海涂拓荒者和揮淚三尺講臺的園丁,通過記者之筆的深情描述,勞模們的音容笑貌躍然紙上;“五四”青年節期間,又推出了風尚人物——青年楷模,一批青年創業者、科技精英、公益人物,以獨特的形象氣質,講述著一個個既親切感人,又略帶傳奇色彩的人物故事;“七一”節,風尚人物欄目專門為優秀共產黨員“騰出”版面——先鋒人物,用他們的動人事跡,凈化人們的靈魂,豐富時代人物的畫廊。 理念創新,打破常規,讓風尚人物升格為頭版封面人物。紹興晚報在處理風尚人物報道中,以“高調”做法,凸現風尚人物的閃光點,從而讓風尚人物成為時代英雄,市民偶像。 去年8月,紹興市公布了首批十名道德模范。晚報編輯部當即決定推出風尚人物道德模范特別版——封面人物版,從8月11日起,每天在頭版刊發一位道德模范的報道,以人物大照片、人物名片(事跡簡介)、文明寄語(道德模范的獲獎感言)三塊內容,濃墨重彩地宣傳謳歌道德模范。公交司機、孝順媳婦、馬路交警、公安法醫、基層黨員、水務尖兵等道德模范成為封面人物和“明星”。(作者單位:紹興晚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