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加載中... 讓愛心和閃光人物群像感動社會
———從紹興晚報系列報道看媒體責任擔當
供稿:《新聞實踐》雜志 □陳焰
隨著網絡、手機等新興媒體的異軍突起,媒體比任何時候,都特別需要考量自身在社會中的角色定位,以及由角色定位帶來的社會責任。
從2009年初開始,紹興晚報推出了“愛心紹興”、“風尚紹興”等主題宣傳系列,經過近兩年時間的“經營”,這些系列報道不僅成為報紙上的“綠色森林”,更成為城市文明創建,構建新穎人際關系,營造良好社會風尚、促進社會和諧發展的重要平臺。
愛心新聞,怎樣讓新聞紙具有體溫
新聞每天都在發生,新聞人該選擇什樣的新聞進入讀者的視野,通過精心烹制,將風味獨特的報紙送到每個家庭呢?
個案入手,散點透視,媒體專注于“愛心”這一暖人事。愛心題材,一般來說媒體都不會袖手,但更多的情況下可能會是“逮”到一個做一個,缺少周密的考慮和整體的策劃。
而紹興晚報卻“另眼”看待愛心新聞,因為愛心是人類最好的潤滑劑,是在現實語境下調整人與人之間關系,營造良好社會風氣無可取代的介質。因此,晚報以獨有的新聞眼,捕捉相關題材,并盡最大的努力,讓傳播效果最大化。
2009年3月,晚報記者獲悉諸暨市大山深處的一名年輕女子小吳,雖然身患重病,卻與病魔進行著不屈的抗爭,爭分奪秒地繡著“十字繡”,以賺取“救命錢”。
這一原生態的感人素材,深深地打動了編輯部的每一個人。編輯部領導當即作出部署:以此為契機,在晚報上開出“愛心紹興”欄目,由專人做具有人文關懷、具有人心溫暖的“愛心新聞”。
第二天,晚報派出“愛心使者”深入大山深處,全方位采訪“十字繡女孩”,隨后在“愛心紹興”欄目下,接連推出消息、長篇通訊、圖片報道、評論等。隨著報道的步步推進,怎樣關心拯救“十字繡女孩”成為紹興市民熱議的一個話題。晚報又因勢利導,策劃了“愛心十字繡”專場拍賣會,將小吳一針一線精心繡出來的十字繡作品進行現場拍賣。
這一由媒體發起,持續時間達數個月的愛心活動,不僅為“十字繡女孩”籌得數萬元愛心款,延長了她的生命,更重要的是,整個社會因為愛心得到進一步凝聚,形成了一種有難大家幫,有困大家助的良好社會氛圍。
從關心個體,到關注群體,傳統紙媒有了現實“體溫”。每一個個體,總是傳遞著他(她)所代表群體的某種信號。媒體在關心偶然事件中的“這一個”,自然會聯想到他(她)所代表群體的整體生存狀況,并將關注的目光,從個體延伸到群體。
而事實上,媒體社會責任擔當,也更多地體現在對特定群體的態度和做法上。
2009年冬天,紹興晚報在“愛心紹興”欄目下,策劃了專門關愛外來建設者的“冬日暖陽”五個系列活動。這些活動包括“百名外來建設者免費體檢”、“外來務工人員免費專場電影”、“外來務工人員專場球賽”、 “愛心禮包送給‘小候鳥’”、“外來民工婚戀問題調查”等。
一名接受了免費體檢的四川來紹務工人員拉著記者的手,激動地說:“我七年沒有體檢過,這次真的要謝謝紹興晚報”。五大活動開展期間,不少沒有訂報紙的外地來紹務工人員,不遠數十里地趕到城里來買晚報,因為“看這樣的報紙,心里熱乎乎的”。
去年“六一”兒童節期間和今年“三八”婦女節,晚報“愛心欄目”又專門策劃了關心特殊兒童,征集愛心市民到福利院做一天愛心義工,將孤兒帶回家的“愛心媽媽”活動;與社區聯動,開展“孝心媳婦”上門助孤老活動。其中,感人的情節一幕又一幕:一位90高齡的老奶奶抱著為她燒菜喂飯一天的“媳婦”,久久不忍松手。面對這樣的場景,去現場采訪的記者,眼睛濕潤了。
與慈善機構聯手,將愛心的陽光,照到城鄉每個角落。除了利用特殊的節點和特定的新聞素材,進行專題策劃,大做愛心新聞外,紹興晚報還不忘“細水長流”,對日常那些突遭變故、身患重病、年老體弱、空巢老人等特殊人群,進行“愛心送春風”行動。一只愛心紅包,一句滾燙的貼心話,都讓他們感受到世界充滿愛。
今年起,紹興晚報“愛心紹興”專欄,還與紹興市慈善辦公室合作,每周推出一篇愛心報道。同時,通過晚報這一載體,及時報道慈善機構的各種活動,在社會上倡導熱心公益事業的良好風氣。今年,晚報還將在“六一”期間和重陽節期間,開出“愛心直通車”和“孝心直通車”,讓愛的甘霖灑遍城鄉每一個角落。
風尚人物,媒體如何描繪新時期人物群像
文學以塑造人物形象為已任,而新聞則記錄著歷史前行的軌跡。然而,歷史是由人類的活動所構成的,因而,媒體塑造各式人物,也就成了題中之義。事實上,焦裕祿、孔繁森等一批不同時代的鮮活形象,就是通過記者的筆描繪出來的。
找準對象,舍得版面,讓各路英模人物登臺唱大戲?!鞍駱拥牧α渴菬o窮的”,在人們價值取向日益多元的時代,社會需要具有引領風尚的各種“英雄”,以影響和營造良好的社會風氣。而這也就是媒體 “鐵肩擔道義”的責職所在。
2010年1月,紹興晚報將原來以傳統套路報道各路先進人物的做法,進行升級包裝,專門在新聞版上推出“風尚紹興”欄目,并指派骨干記者深入越州城鄉采訪。于是,一個個鮮活的風尚人物,一個個感人的傳奇故事,通過晚報的“風尚紹興”,進入無數讀者的視野:市民發現了退休10年來,不管刮風下雨每天和老伴一起,走街串巷,用破20多把美工刀,用掉1000多公斤涂料,清除城市“牛皮癬”(非法小廣告)13萬張的何亮;記住了演繹感天動地人間大孝的曹秋芳,這名被稱為“當代曹娥”的19歲中學女生,4歲開始,用稚嫩的雙手照顧癱瘓在床的母親,并最終讓母親站起來;認識了受到溫家寶總理深情表揚的,在世博會期間自己出錢在上海租了一間房,并花費2萬元裝修房子,用來免費招待全國各地世博游客的72歲老人,人稱“世博老太”的應妙芳。
對這三位平凡的普通人物,不僅刊發整版的長篇通訊,還以連續報道、評論、論壇等形式,追蹤人物的善舉,發表各界人士對他們的看法,市民爭相熱議,形成輿論焦點。去年底,曹秋芳和應妙芳被評為“浙江驕傲年度人物”,何亮也獲得年度人物提名獎。而另一位在“風尚紹興”中報道過的身患絕癥心系村民的村支書楊七明,也獲得當年“浙江農村人物”金牛獎。
利用節點,聚焦人物,讓風尚人物群體形象躍然紙上。當一個個風尚人物成為時代的道德標桿,影響著市民的價值判斷和行為準則時,紹興晚報考慮的是怎樣實現風尚人物的傳播效果最大化,從而讓風尚人物以群體的形象躍然紙上,呈現出一種時代氛圍。
2010年“五一”勞動節前后,晚報推出了風尚人物——勞模風采,一批活躍在各行各業的勞動模范,從扎根礦山的普通勞動者到海涂拓荒者和揮淚三尺講臺的園丁,通過記者之筆的深情描述,勞模們的音容笑貌躍然紙上;“五四”青年節期間,又推出了風尚人物——青年楷模,一批青年創業者、科技精英、公益人物,以獨特的形象氣質,講述著一個個既親切感人,又略帶傳奇色彩的人物故事;“七一”節,風尚人物欄目專門為優秀共產黨員“騰出”版面——先鋒人物,用他們的動人事跡,凈化人們的靈魂,豐富時代人物的畫廊。
理念創新,打破常規,讓風尚人物升格為頭版封面人物。紹興晚報在處理風尚人物報道中,以“高調”做法,凸現風尚人物的閃光點,從而讓風尚人物成為時代英雄,市民偶像。
去年8月,紹興市公布了首批十名道德模范。晚報編輯部當即決定推出風尚人物道德模范特別版——封面人物版,從8月11日起,每天在頭版刊發一位道德模范的報道,以人物大照片、人物名片(事跡簡介)、文明寄語(道德模范的獲獎感言)三塊內容,濃墨重彩地宣傳謳歌道德模范。公交司機、孝順媳婦、馬路交警、公安法醫、基層黨員、水務尖兵等道德模范成為封面人物和“明星”。(作者單位:紹興晚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