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加載中...
三、終極追求:尋找與眾不同的“強點” “強點”反映出攝影記者對新聞事件性質、報道主題的充分的、深入的理解,也體現了攝影記者自身的美學、尤其是平面美學方面的素養。任何一幅成功的新聞作品,都是“強點”“給力”所致,任何一位優秀的攝影記者,都是善于捕捉、凸顯“強點”的記者。 遺憾的是,在實際作業中,對于這種新聞攝影構圖上的“強點”的思考與自覺應用,常常被急促的“嚓嚓”快門聲所淹沒。這也是眾多新聞圖片僅僅被稱作“現場照片”,而不是令人過目不忘的“優秀紀實作品”的主要原因。 解放日報報業集團黨委書記、社長尹明華在給本文作者“荷之韻”攝影專集撰寫的前言中寫道: “攝影領域中所追求的,就是與眾不同的價值和份量。要實現這樣的追求,是一件極其困難的事。因為與眾不同的結果要經歷與眾不同的過程,出類拔萃的基礎要有持之以恒的堅守,這也正是我們所要倡導的與眾不同的專業表現。作為職業工作者,無論是文字記者、版面編輯,還是攝影記者、美術編輯,怎樣去做出與眾不同的表現,并能為市場消費者所接受,在接受中體現出傳播主體職業精神的認可,這是不容易做到的。” 攝影記者是新聞圖片的拍攝者,圖片的優劣主要由攝影記者決定。攝影記者所追求的“與眾不同”,所反映出的是攝影記者的修養和靈感,其中包含了新聞攝影專業實踐,對藝術表現形式的理解。讓新聞圖片能以鮮明的形象語言形式準確地傳遞新聞事件的內涵,要真正做到與眾不同,這就需要攝影記者在新聞采訪的實踐中,不斷摸索、善于總結,掌握形象語言的規律和圖片的構成要素,讓圖片凸顯出“強點”,讓“強點”真正發揮其作用。 新聞攝影是用鏡頭真實、客觀地記錄正在發生的新聞事件,這和強調主觀感受的、追求唯美表達的藝術攝影是有本質的不同。但是,從技術的運用和平面美學的角度來觀察,新聞攝影和藝術攝影又具有高度的互補性和相似性。藝術攝影未必是新聞紀實作品,但是一幅優秀的新聞攝影作品,必定同時也是美學意義上的優秀作品。可見平面美學的造詣和藝術創作的追求,是提升新聞攝影水平的重要途徑之一。從這個意義上看,一個專業新聞攝影者同時擁有藝術創作的高尚愛好,很值得提倡。《21世紀第一縷曙光》(見圖4、5)這組圖片當時是報道數萬人涌向位于浙江沿海的括蒼山至高點,觀看21世紀的第一縷曙光的盛大新聞事件,其圖片的表現形式都應用了構圖、用光等美學原理和技巧。 如何抓住畫面的強點、發掘趣味中心,固然是對攝影記者提出了“做出主觀努力”的要求,但是這個“抓”與“發掘”,必須建立在客觀地、真實地記載新聞事件的基礎上,離開了真實的現場場景,不可能抓出什么“強點”、發掘出什么“趣味中心”,如果有,也是虛假偽造的東西。尤其在數碼影像技術日益發達的今天,運用PS技術對新聞圖片進行移花接木式的“強點”、“趣味中心”再造,進行違背真實的“加工”,是新聞職業道德絕對不能容忍的行為。 倘若攝影記者到了現場,為了追求趣味點而“眉毛胡子一把抓”,什么都想抓到畫面里來 “突出表現”一番,結果反而什么也沒有突出,令人看不到畫面中的趣味點,有的甚至忘記客觀公正報道的使命,讓自身情緒陷入現場事件之中,忘記了報道主題和自己的使命,把“非強點”充作了“強點”,把無趣或低級趣味充作了趣味中心。 “那些因素足以破壞主體的感染力,這就是視覺選擇性造成的結果。我們都吃過‘視覺選擇性’的苦,” ?這就需要攝影記者一定要牢記自己的使命,注重提煉、升華報道的主題,在此基礎上,必須學會“忍痛割愛”,舍棄那些干擾主體的東西,讓主體成為畫面中的強點。■(作者單位:解放日報報業集團)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