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加載中... 《新聞記者》供稿 【本文提要】社區新聞是公開發行的區域性報紙不可或缺的報道內容。本文以一個社區報記者的視角,探討如何突破社區工作的瑣碎、單一,善于在“接地氣”的活動中發現線索,在“非常態事件”中捕捉“活魚”,在方寸之地和日常生活中采寫生動而有深度的社區新聞,讓讀者喜聞樂見。 【關鍵詞】 社區新聞 價值 讀者 【中圖分類號】G212 提起社區新聞,一般的理解是居民小區里的新鮮事、有趣事、感人事或煩惱事。正面的,無外乎志愿者活動、好人好事;負面的,有家長里短的糾紛,也有殺人越貨的奇案,還有業委會與物業公司的斗爭……街道層面舉辦的各種社區活動由于同質化程度較高,常常被認為難以尋覓新聞。 作為解放日報報業集團旗下唯一一張公開發行的區域性報紙,《浦東時報》的社區版無法避開社區活動的報道。作為社區記者,筆者以為,與“高調地奢華”的市、區一級重大活動相比,社區活動瑣碎、單一,在越來越浮躁的媒體人看來如同“雞肋”。殊不知,社區活動非常“接地氣”,尤其對于那些沒有能力使用微博、網貼等新媒體的老年人和弱勢群體,社區是一個記者聽到他們聲音的方便之地。如果能夠在青蘋之末敏銳地捕捉到變化,無異于讓社區新聞擁有強大的生命力。 如何在同質化的社區活動中找到新聞,把社區新聞做得讓讀者喜聞樂見?筆者試圖加以初步分析。 一、在社區里“狗咬人”也是新聞 長期以來,新聞學啟蒙教育開篇往往以美國《紐約太陽報》博加特的一句名言開始:“狗咬人不是新聞,人咬狗才是新聞。”然而,這對社區新聞而言,卻是不確切的。 在新聞從業人員還占據著信息生產、發布主動權的年代,受眾選擇面較窄,關注的確實是重大性、差異性的信息。如今,網絡海量、及時更新的信息使得紙質媒體喪失了自身的優勢;微博等自媒體的出現,又使“人人皆為記者”成為可能。受眾選擇報紙的理由已悄然轉變,他們對報紙的期望更多的是深度和寬度,希望從報紙上了解常態社會下的非常態趨勢,獲得專家觀點。而這種轉變給社區新聞提供了發展的良性土壤,其充盈的、頗具某一個特定街區的“煙火氣”,“狗咬了人”、“狗咬了誰”、“哪家的狗咬的人”,都可以成為充滿社區氣息的新聞。 事實上,要抓住貌似同質化的社區活動中的新聞,需要首先搞清什么是“社區”。其實,“社區”一詞是個“舶來品”,源于古老的拉丁文,早先是指在松散的社會群體中人們可能獲得的親密關系。美國芝加哥學派創始人帕克最早把社區這一概念正式引入社會學,曾把社區定義為“以地區為范圍,人們在地緣基礎上結成的互助合作的群體。”①。將“社區”這個詞作為社會學的一個范疇來研究的,始于19世紀末德國社會學家斐迪南?滕尼斯。他將富有人情味的、有著共同價值觀念、關系親密的社會生活共同體稱為“社區”。他認為,在社區這種社會生活共同體中,人們共同生活、共同勞動,有著共同的文化傳統和價值觀念。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2000年12月轉發的文件《民政部關于在全國推進城市社區建設的意見》中,將社區明確定義為: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圍內的人們所組成的社會生活共同體。如果分別借用社會學中社區和新聞學中新聞的概念,社區新聞就是對發生在人們共同生活、共同勞動,有著共同文化傳統和價值觀念的社會生活共同體中的新近事實的報道②。 如此,就不難理解為什么社區活動經常會呈現出“同一張面孔”——這是因為當下的上海社區差異性并不是很大,其建設和發展還處于低級階段,組織者的手段也比較單一。而且,社區活動大多圍繞當前的主要工作,容易形成“一窩蜂”的態勢。記者需要做的是在這“同一張面孔”背后尋覓新聞。筆者以為,其途徑有三:了解參加這個活動的是什么類型的人?為什么要策劃這個活動?為什么在這個時間點推出這個活動?探究活動背后的原因和動力,往往就是對一個街道、一個社區的解剖麻雀的過程。而這個過程,正是新聞產生的源泉。而且,這樣的新聞,因為擺脫了日常新聞的快餐化傾向,是對一個社區及其居民、這個社區的獨特生態的深入了解和理解而產生的報道,使之有了更現實與長久的新聞價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