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加載中...
二、貌似同質的社區活動背后蘊藏著新聞 來自社區的采訪通知,基本不外乎文明創建、黨建聯建,形式則是搭一個紅紅火火的大舞臺,社區居民上臺表演節目,同質化傾向似乎很嚴重。然而,除去極個別的能力不足、方法手段單一的社區,在“唱唱跳跳”背后,其實隱藏著社會建設的大目標。 比如,2010年底,陸家嘴街道連續在東方明珠舉辦了三個社區活動:“陸家嘴金融城杯”國際民間民俗健身舞蹈大會、“梅園杯”上海國際藏書票邀請賽和東方畫院畫展。從現場看,這三大活動也是“白相相”加“唱唱跳跳”,可是,與其“一把手”書記一席談,卻道出一個“金融城”社會建設的大框架。 原來,“金融城”大樓背后,霓虹燈下,還住著許多尋常人家,這里的廉租房和經適房申請比例是整個浦東新區最高的。金融白領和社區居民,不論是知識結構、收入水平,還是社會認同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差異。差異會造成隔閡,隔閡易導致冷漠,雖同居一片藍天下,彼此的心卻未必相通。伴隨著浦東開發開放的進程,陸家嘴街道認識到,不能回避“陌生人社會”矛盾,必須創新社會管理模式,滿足多層次人群的不同需求。 “社區融合最好的媒介就是文化。”就像音樂是無國界的語言一樣,“唱唱跳跳”也是沒有門檻的舞臺。陸家嘴街道以文化為媒,讓開寶馬的老板和騎自行車的老人“無縫對接”,在京劇舞臺上同做票友、在紅歌賽中共唱一曲……白領與居民相互融合、彼此認同,在陸家嘴找到了家園的歸屬感。正是基于對陸家嘴社區活動的深度理解,《解放日報》在頭版刊發了《陸家嘴:融解“陌生人社會”》的深度報道,主題就是——“打破界墻,促進不同群體的融合,讓陌生人變得熟悉起來”③。 同樣是繪畫,在東明社區的活動中就呈現出完全不同的內涵。首先,形式不同,東明的社區活動中的繪畫是兒童彩繪文化衫,卡通的波普藝術與陸家嘴國際藏書票的精致、東方畫院的高雅有了距離;其次,家庭總動員式的戶外活動,與東方明珠的氣勢恢弘有了區別。雖然活動現場仍然不外乎“唱唱跳跳”,東明參與活動的居民喜慶、急于拉近距離的微笑,更加具備嘉年華的感覺。差異是怎樣造成的呢?且看東明街道的形成歷史:1999年前,此地還是一片自然河流蜿蜒流過的阡陌。隨著大型居住區的興起,大片動遷房、商品房、別墅拔地而起,經過了頭5年的緩慢增長,從2005年開始,東明人口驟增8萬多,達到目前的13.2萬。事實上,東明的社區呈現出典型的移民城市特點——主流居民是從黃浦、盧灣動遷過來的浦西人,住在新型動遷小區里;商品房的主流人口則是年輕的白領,別墅里還住著世界500強企業的外籍高管、職業經理人和成功的創業人士。 相比之下,陸家嘴的金融白領和社區居民“八小時內外”都沒有交集,沒有內在的融合動力,需要儀式化強烈的國際藏書票展、畫展;東明因為是純居住區”,無論升斗小民,還是金領、白領,在這個社區都是一張白紙,打心眼里愿意融合,需要的只是一個人人都能參與的社區活動。如此,通過小區論壇召集,以孩子為紐帶的兒童彩繪文化衫就獲得了強大生命力。 從以上案例不難看出,社區新聞不同于一般新聞,不是一條簡單的信息就能概括的。同樣是“唱唱跳跳”,在不同的社區有不同的意義、不同的功能,也就有不同的新聞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