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加載中...
三、從社區活動的“非常態事件”中捕捉“活魚” 有了對一個社區的深入理解,就不難尋覓到及時反映當下社會現實的獨家新聞。 如今已進入數字時代,信息以數字的形式快速流動,報紙獲得獨家新聞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然而,新聞仍然是內容為王,要想在競爭中取勝,抓到“活魚”才是“王道”。正是多年浸淫于浦東社區,不放過被同行認為是“雞肋”的社區活動,筆者多次嘗到了甜頭—— 在金橋鎮組織的一場社區討論中,其組織部門與財政部門為碧云國際社區居委干部年薪多少發生了爭執。筆者順藤摸瓜抓到一條獨家新聞《60人爭當“年薪十萬居委干部”》,發表于2008年11月14日的《浦東時報》上,并立即引起同城媒體跟進報道:《金橋:碧云社區10萬年薪居委干部上崗試用》(《東方早報》);《金橋碧云國際社區“十萬年薪居委干部”辭職》(《新民晚報》);《青年報》還對此做了焦點報道和連續報道。在航頭鎮開展的年終送溫暖活動中,筆者得知其鎮長博客成為居民的“會客大廳”,大家都在上面了解政務信息,但也有人在上面“拍板磚”,于是采寫了《“上海阿鍵”營造社區“空中沙龍”》(2009年9月15日《浦東時報》),并迅速被新華網、人民網、中新網、新浪網、鳳凰網等轉載。翌日,《新民晚報》頭版刊發報道《鎮長博客像個“新聞會客廳”》,由此引發的連續報道一直持續到2011年,推動了上海政務數字化、透明化的進程。 一家區域性的報紙,在獲得新聞信息的能力方面往往力不從心,但本報的報道卻時常有幸成為大報的新聞源,關鍵就在于沉下去捕捉“活魚”,尤其是善于在意外中抓到“活魚”。其實,無論多么成功的社區活動,都會出現計劃外的“變化”,這就是同質化中的“非常態”;即使是所謂百分之百的成功,背后也有不盡如人意的地方。觀察社區人在問題出現時的表現,測試其在危機中的應變能力,往往會抓到常態新聞中難以企及的“活魚”。 比如,社區活動中舞臺上紅紅火火、舞臺下融洽親和是一種常態;反之就不尋常了。世博會前夕,南碼頭社區一場文藝活動就出現了“不和諧音”:一位胖阿姨領頭與街道扁鼓隊吵了起來。筆者現場了解到,胖阿姨原來也是扁鼓隊成員,而且她自己有發展不錯的私人產業,因社區里熱愛打鼓的人多了,胖阿姨便漸漸失去了上臺的機會。于是,胖阿姨自己出資組織了一支扁鼓隊。這本是一件好事,可胖阿姨不服氣,老要跟原來的扁鼓隊較勁,結果就出現了矛盾。 這一意外現象引起了筆者深思。其一,胖阿姨有錢有閑辦社區團隊,這本身就表明,居民在滿足了物質需求之后有了更深層次的文化需求;其二,這種特殊性正在走向普遍性,據筆者調查,僅在浦東新區,同一個街道內的不同文化團隊之間發生類似矛盾的就有4起,對街道一級政府的執政能力是一種新的考驗。而南碼頭社區管理者經受了考驗,他們以迎接世博會的名義,在街道辦的社區報上刊登招募啟事,大量擴建街道扁鼓隊,使原來數十人的打鼓變成人人都能參與的文娛活動,街道扁鼓隊擴容到600多人,反而是單獨在外的扁鼓隊顯得落落寡合。最終,胖阿姨和她的隊員也漸漸與街道扁鼓隊融為一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