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加載中...
新聞自由的底線是責任 沒有責任的自由不存在 當前,一些西方媒體為了在新聞競爭中獲勝,為了獲取所謂的“獨家新聞”,而肆意侵犯公民隱私時,這樣的“自由”顯然已經踐踏了媒體的操守和社會道德的底線,甚至觸犯了法律。“實際上大家心里都明白,西方的新聞也不自由,因為沒有任何一個國家,不管其政體如何,政府決不會完全不管媒體、放任媒體,所謂的新聞自由都是一種自我的標榜,要做到完全的價值獨立、判斷獨立是不可能的。”在劉昶看來,所謂的自由,不論是新聞自由也好、出版自由也好,它的底線就是責任,沒有責任的自由是不存在的。 對此,范軍深表認同。他認為,所謂自由,就是要有一定的空間和約束,這種約束就是對職業的約束。“我們常說,你創作有自由、言論有自由,但是一旦你傳播出去,這個自由就有限制,傳播到什么范圍、傳播到什么人、傳播到什么領域是不一樣的,因為每個國家的國情、每個地方的風土人情也不一樣。比如,在英國覺得不算什么事,可是到了另外一個不發達國家就變成大事了。新聞工作者的職業操守就是要對社會負責。把握消息傳播出去以后對社會是有害,還是無害。”范軍說。 “我們現在有一個誤解,老是覺得西方的新聞也不自由,憑什么來批評我,這個是我們的誤會,西方人的聰明在于,我沒有說我自由,但是我可以批評你不自由,這一點是我們要慢慢學會的一點,在加強國家傳播能力建設時我們也應注意這一點。當批評別人的時候并不要求你一定要做到十全十美,沒有做好同樣可以批評人家,這是一種傳播技巧。”劉昶說。 給從業人員敲響警鐘 受眾也應認真反思 “竊聽門”事件的余波將在傳媒界繼續蔓延,這些事情對于媒體的從業人員來說是敲響了警鐘。劉昶認為,這對整個媒體的走向也是一個重新反思的好機會,不僅是關于職業操守的反思,還有關于個體責任的反思。而在范軍看來,西方媒體更多的是受到法律上的約束,但缺乏道德上的約束。對于“竊聽門”事件,從媒體本身來講要反思,社會和政府也都要反思。 據了解,戴安娜1997年8月31日逝世后,英國媒體曾經做過一次反思,以這次反思為拐點,英國的小報發行量、廣告量下跌,而大報、嚴肅類報紙的發行量和廣告額則大幅增長。“這次也一樣,是不是新聞就一定要迎合讀者、聽眾、觀眾、網民?結果一再證明,迎合的結果、取悅的結果只能造成‘三俗’。國外學界提出,收視率是萬惡之源,電視節目拿收視率說事肯定會出現問題,不解決收視率至上的評價體系,就解決不了目前泛濫的‘三俗’傾向。做報紙也一樣,是不是你做的新聞一定是大家想看什么、想讀什么、想聽什么你就要做什么,這個很重要。在數字化時代、在數字媒體時代,高質量的媒體報道越來越重要。”劉昶說。 不過,劉昶同時認為,“竊聽門”事件發生以后不要把所有的責任都推給媒體,作為閱聽人的公眾的責任在哪里?公眾的好奇和獵奇心理是不是反過來也在刺激媒體去炒作?公眾對此也該認真反思。(記者 曾革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