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加載中... 隨著社會信息化進程的加速,互聯網、手機等新媒體的普及,社會輿情賴以生存的傳播渠道急劇擴張;自媒體的興起,使得中國社會輿情達到前所未有的外顯程度。下面結合調查數據對當前中國社會輿情的特點進行分析。 公眾主動利用新媒體進行表達,已由個案發展成為公民普遍的觀念和意識 經濟社會的發展促使我國公眾政治參與的自覺性、自主性與積極性顯著提高,對社會發展進程中的各種問題更加關注,對社會公平與正義的追求與探究日益迫切。而網絡輿論場的勃興,為公民政治參與提供了更為便捷的渠道。公眾參與社會公共領域的廣度逐漸增加,程度日益深化。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布的數據顯示,截至2010年12月底,中國網民規模達到4.57億,居世界第一位。隨著網絡的普及和廣泛使用,我國網民對互聯網的應用已經從初級的信息獲取轉向互動參與。公眾主動利用新媒體進行網絡表達,已經由個案發展成為公民普遍的觀念和意識。 從當年黑龍江的寶馬案到孫志剛案、華南虎事件,再到鄧玉嬌案、甕安事件、釣魚執法事件以及2010年的局長香艷日記事件等,公民直接通過網絡互動平臺揭露政商腐敗、社會不公現象,參與公共事件的討論,給各級政府及其他相關主體帶來巨大的輿論壓力。 網絡作為當今中國最大的輿論場,代表著一定的民意,而且“可以說是一種最具‘原生態’的鮮活民意”。但現階段我國網絡表達的非理性特點仍然突出,政治參與無序性問題明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