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加載中...
微博改變了輿論的傳播格局和生成、演變機制,重塑了中國社會的輿論生態 在互聯網進入中國的十幾年中,新媒體經歷了從無到有、普及率從低到高、影響力從小到大的過程。隨著互聯網的興起,中國整個媒介生態環境正在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大眾媒介信息傳播渠道不斷擴張,傳統媒體對信息的壟斷和對輿論的控制格局被打破,信源主體從傳統的大眾媒介及其控制機構逐步擴展到公眾個體層面。同時,新媒體的交互性帶來了充分的即時交流和網絡互動,以往傳播格局中涇渭分明的傳者和受者的界限逐漸模糊,任何個人皆可成為信息發布者的時代得以實現。尤其是近兩年來微博的異軍突起,改變了中國社會的輿論傳播格局和生成、演變機制,重塑了中國社會的輿論生態。 微博正在上升為中國最具影響力的媒體之一,它的興起徹底打破了傳統媒體的“專業主義壁壘”,在直接發掘新的議題的同時,也從傳統媒介那里“搶”走了部分議題設置權。眾多新聞事件體現了這一趨勢。例如,網友王凱第一時間在新浪微博上發布甘肅舟曲泥石流災害的現場照片,短時間內被數千名微博網友轉發;山西塵肺病礦工鐘光偉用手機發布700多條微博講述維權遭遇……這些微博內容都曾經引起傳統媒體關注,并成為其爭相報道的對象。 同時,微博也在改變著網絡輿論場,標志著互聯網信息傳播的新階段。微博憑借短、平、快等優勢正在形成自己獨特的“微博輿論場”。微博的傳播特性加速了輿論的形成和擴散,實名認證制提升了微博輿論的權威性和可靠性,龐大的用戶群使微博輿論場具有了一定的規模效應。曾幾何時,網絡論壇、博客、新聞跟帖是三種最強大的網絡輿論載體,然而隨著微博的興起,論壇、博客在事件曝光方面的功能明顯弱化,網民爆料的首選媒體更多地轉向微博。 微博帶來中國社會輿論生成機制的改變和公眾參與公共領域、社會生活的改變,無疑給中國的社會管理提出了新挑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