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加載中...
網絡輿情影響力正積聚放大,對公共事務和政策的影響日漸深入 新媒體環境下,公眾通過新媒體表達訴求、抒發己見、監督權力、建言獻策,對政府公共管理體制、機制、運作模式等產生重大影響,網絡輿情影響力不斷積聚和放大。網絡輿情以其主體的多元化、議題的廣泛化、民意表達的直接化等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不同利益群體的訴求,為我國政策、法律法規完善過程中的價值取舍、利益權衡提供了重要依據,促進了政策、法律法規制定的民主化和科學化。 首先,網絡輿情推動公共決策協商模式的確立。傳統的政府管理中,公共決策往往是通過政府相關職能部門自上而下地宣布政策出臺,民眾往往通過人民代表大會、聽證會、信訪和傳統媒體報道等幾種方式參與公共決策。隨著互聯網的發展,網絡成為公民表達民意的重要渠道,也成為政府了解社情民意的重要窗口,政府決策方式逐漸從以政府為絕對主導的模式,轉變為政府主導、民眾參與的協商決策模式。如眾所周知的節假日調整,政府事先主動通過網絡媒體展開大規模的民意調查,在廣泛尊重民意的基礎上,再進行內部商議,最終敲定決策方案。 其次,網絡輿情影響公共管理的政策議程,促進政策法律法規的完善。網絡表達的聚焦和升溫,會促成社會公共領域的議論,引發政府等公共管理主體的重點關注,形成社會話題的“公共議程”,并使之最終上升為政策議程。如佘祥林案中網絡的熱議,推動了死刑案件審判程序的改革;上海釣魚執法事件,帶來對“釣魚執法”的明文禁止;“開胸驗肺”事件推動了衛生部新版塵肺病診斷標準的發布與實施;等等。可以預計的是,隨著中國社會的民主進步和新媒體的發展,網絡輿情對公共事務和政策的影響會越發深入。(上海交通大學輿情研究實驗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