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加載中... 一套在中央電視臺內部實行的全新欄目考評體系,最近受到大批觀眾的關注。按照這套考評體系,央視內部實施多年的“欄目末位淘汰制”將被廢除,此舉也被外界解讀為央視不再“唯收視率論”的重大改變,甚至將其視為中國電視業一次重要變革的開端。但是,對于外界的種種猜測,央視方面卻一直保持低調,始終未做出過多回應。
沉默終于被打破。近日,作為該考評體系主要負責人之一的央視總編室市場評估部副主任徐立軍,出面接受本報記者的獨家專訪。他透露說,這套考評體系已于7月1日在央視內部正式實施。與原有體系相比,新體系將不再把欄目的經濟效益,作為評價其好壞的指標。
每季度請1.2萬家庭打分
央視此次實行的欄目考評體系,共設有引導力、影響力、傳播力和專業性四項核心指標。其中,除傳播力一項完全依據收視率調查的客觀數據進行考察外,其它三項指標都是通過觀眾調查和專家打分等主觀評價來確定的。“我們比以往更加需要了解觀眾對我們的節目是否滿意、接受和認同,觀眾的評判才是我們辦好節目的出發點啊。”徐立軍這樣解釋此次考評體系改革的初衷。
新體系實行后,每一戶電視觀眾都有可能成為央視的“裁判員”,并且他們的意見在考評指標中的權重高達30%。如此看重觀眾的評價,這在央視以往的考評體系中都是沒有過的。徐立軍介紹說,央視會對全國所有的電視家庭進行抽樣,每個季度都會做1.2萬個入戶訪問,并且每次訪問的時長都會在30分鐘至40分鐘左右。這些觀眾調查問卷的內容都是高度機密,不過徐立軍透露說,其內容使用了大量生活化的文字,以便于受訪觀眾理解其中的意思。
專家是為央視各欄目打分的另一個重要群體,他們主要是對節目的專業性進行評判。徐立軍介紹說,央視目前已經擁有了一個近400人組成的專家庫,保證每個欄目至少有10個專家為其打分。這些專家包括主管部門領導、業界專家和高校教授三類群體。此前曾有人擔心,這些專家會不會給一些欄目打出“人情分”?對此徐立軍表示,專家們給哪個欄目打分,都是隨機抽取的,而且他們還要簽署類似保密協議的條款。他同時強調,“我們挑選專家時會考慮其專業水準和道德素質,在很大程度上還是要相信他們的。”
點評:“搜集觀眾的主觀評價有一定的意義,他們的反饋對電視臺制作節目確實有很大的借鑒。但是,觀眾的主觀評價又往往存在偏差。他們口頭評價很高的節目,其實并不一定真正會去看;而那些他們認為很一般甚至是很低俗的節目,則可能正是他們平時收看最多的。國外的很多調查都證實了這一情況的普遍存在。”
不再拿成本指標為難欄目
在央視原有的考評體系中,一個權重高達20%的成本指標,曾令很多欄目的制片人感到為難。該指標是對欄目的投入產出狀況進行衡量,說白了就是對欄目的制作成本和其所能帶來的廣告收入進行考核。不過在新的考評體系中,這個指標已被徹底取消。
“其實臺里曾反復討論這個指標的去留,最終還是決定取消它。”徐立軍解釋說,央視實行預算制,欄目的運行經費完全由臺里和頻道決定,欄目制片人并不能完全控制,以前設立這個指標,只是鼓勵制片人在既有經濟條件下控制成本。另外,央視現行的廣告經營方式并不允許欄目自己拉廣告,因此廣告收入并不由制片人掌控,而整個頻道的廣告收入又無法按照欄目拆分計算。徐立軍指出,“將制片人無法通過自身努力加以改變的東西作為考核指標,顯然并不合理。”
點評:“我國的公共電視臺并非國家全額撥款,觀眾也沒有對其節目專門付費,因此廣告是他們必須要忍受的;然而,公共電視臺也不能不把觀眾放在心上,一味追求經濟利益,任憑過多過濫的廣告充斥熒屏。欄目考評不再設成本指標,制片人能根據自身特點打造欄目,而不必唯收視率和經濟收入馬首是瞻,這凸顯了一定的進步意義。”
低分欄目去留頻道說了算
新考評體系在央視實行后,其評價結果的確發生了很大改變。徐立軍透露說,央視內部曾按照新體系,對全臺第二季度播出的各欄目進行過試考評,其排名結果顯示,原本收視率一般的早間欄目《第一時間》,躍入了全臺前30名之列,而《探索·發現》、《走近科學》等一向被視為“窄而專”的欄目,也在排行榜上名列前茅。
當初新考評體系的消息在網上曝光時,曾有說法稱,央視會對其年度排行前30名的欄目予以重獎。這筆獎金會是多大數額,一度引發觀眾的猜想。對此,徐立軍表示:“獎金數額不便公布,但是會比臺里以往的獎勵高得多;不過和我聽說過的省級衛視內部的獎勵額度相比,我們的獎金可能還會低一點兒。”
新考評體系出臺之前,央視曾以收視率為主要指標實行“末位淘汰”,結果因為淘汰了《讀書時間》、《電視你我他》等知名欄目,而數次引起巨大爭議。新體系出臺之后,央視不會再對欄目出示警告,也不再搞硬性淘汰;那么對于那些得分較低的欄目,又該如何決定其命運呢?對此徐立軍的答復是,排名靠后的欄目,將由頻道總監從頻道發展的需要出發,決定是否對其進行保留。
點評:“專家打分、觀眾調查,各種測評辦法其實各有優劣,將他們結合在一起進行嘗試還是很有意義的,在多種參考之下,希望我們會對電視文化有更深的理解吧。總而言之,我覺得央視的新體系是一個很好的嘗試,里面的很多東西有可資借鑒的地方,至于它具體的實施效果,我們還需要觀察一段時間后再下結論。”
(實習記者 韓亞棟 點評人為北京大學教授張頤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