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加載中...
讓新聞工作者到廣闊天地錘煉真本事 對于廣大新聞工作者來說,轉變作風、深入基層、深入群眾既是聽從黨的召喚、為人民服務的職責和使命,又是自身成長成才的必經之路,更是寫就新聞精品和錦繡文章的不二法門。 “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活動啟動以來,編輯記者們走出高樓大廈,到改革開放前沿,到普通民眾中間,挖掘鮮活素材,采寫現場報道。 人民日報社各部門、各分社已確定各自的基層聯系點100個左右,首批80余名記者已奔赴各地基層采訪。新華社總社各采編部門、各分社紛紛在基層建立聯系點,初步統計聯系點總數達100余個,每個聯系點都已確定蹲點調研記者。經濟日報各部門、各單位、各駐地記者站積極響應活動號召,派出記者深入基層,采寫了一批來自基層的報道。中國新聞社已經確定廣西防城港市東興三島村等基層聯系點,并還將確定一批聯系點,分期分批派出百名采編人員入村入戶調研采訪。浙江日報加大《親歷——來自基層聯系點的報道》專欄的刊發密度,“佳友民情直通車”專欄記者還深入麗水、臺州、溫州等地,幫果農賣桃、幫村民解決引水工程選址問題、問診“蝸牛工程”等,為群眾解決實際困難。 “深入開展‘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活動,我們也應該審視自己:走基層,是蜻蜓點水,還是真正沉到下面?是走馬觀花,還是帶著真情融入其中?就采編工作而言,深入才能生動感人,深入才能深刻透徹,深入才能使新聞生產力得到最大程度的釋放。”人民日報經濟社會部農村采訪室副主編趙永平說。 “走基層,才能知道‘依靠誰’;轉作風,才能知道‘我是誰’;改文風,才能知道‘為了誰’。”在新華社國內部青年記者徐慶松看來,只有深入實際、深入基層、深入一線進行調研采訪,接地氣、俯下身、抓活魚,才能增強報道的針對性和說服力。 最美麗的風景在基層,最感人的故事在基層,最鍛煉人的舞臺在基層。河北日報政科教新聞采編中心記者四建磊,利用周末時間先后換乘火車、汽車,踩著雨后泥濘的鄉間小路,找到肥鄉縣南營村65歲的“特邀民調員”馮玉國,并和這位“老調解”一起上門為鬧矛盾的村民“說和”,最終寫出了河北日報“走基層·訪民情”首篇報道《“老調解”說和記》。 身為“80后”的四建磊感慨,光走到基層還不行,還要真正走進群眾,和群眾交心、向群眾學習,這樣,感受才真切、語言才豐富、稿子才鮮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