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加載中... 日前,北京一位資深圖書編輯在微博上怒斥:“天天(本本)買榜的兄弟們,你們累嗎?不買榜,你們會死嗎?”直指某些出版社和書商為圖書登上銷售排行榜造假。出版界買榜現象究竟存不存在?記者對此進行了采訪。 買榜現象一直有 記者采訪了多位出版社工作人員,幾乎無一例外地都承認買榜現象的存在。上海文藝出版社副總編輯曹元勇告訴記者,雖然文藝社從不買榜,但據他了解,這種現象在出版界肯定有。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出版人向記者坦承,自己曾經買過榜:“我四年前也曾經干過買榜的事,有作用!但后來覺得很無聊,也很無能,當然也無恥啦。”這位出版人告訴記者,除了一些媒體的榜單外,現在網絡書店和地面書店都有以銷售成績為判斷標準的榜單。買榜并不是指給制榜人錢,而是出版社或書商自己安排人去買書。“據我所知,某公司安排人注冊幾千上萬馬甲在網站上一本兩本地買,買了就可以打星、上評、沖榜啊。這是個機械的力氣活,有兩三人每天工作,連續工作兩周到一月,完全做得到。另外,也有托不同地方、不同的朋友或雇人在異地買書的。”一些出版社會為重點圖書買榜,還有作者本人要求買榜的。 買榜成本不算高 這位出版人告訴記者,這樣買榜的成本一般不太高,特別是在網站上,很多公司5折發貨,7折網上銷售,買榜的成本也就是定價的2成,更何況,買回去的書還可以再拿出來賣。要買多少書才能進入熱銷榜,那可就不一定了,“有時候買了幾千本,還不見上榜。你想啊,如果別人買得更厲害,自然上不去了。” 另一位承認自己買過榜的出版社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每個書店情況不一樣,有的買幾百本就夠了,有的可能要買幾千本,自己曾為一本書在全國各地買過近2萬本。一般來說,能登上一些重要銷售排行榜,對銷售促進較大。在一些地方,買榜行為得到書店的允許,買得多還可以給一些折扣。 忽悠讀者助銷售 買榜的作用是顯而易見的,新經典公司的金馬洛告訴記者,約一半讀者會參考榜單來買書閱讀,花錢上榜的書可以換取讀者的短期信任,也可讓經銷商短期給出較好的陳列位置。至于經銷商和同行是否能看出來,他們不在乎。曹元勇也表示,有些讀者不了解新書的情況,熱銷榜對他們有引導,買榜對銷售成績還是有推動的。 自欺欺人傷害大 對于買榜的行為,出版人當然一致表示斥責。曹元勇說,買榜行為一旦被發現,對于一個出版社、出版人的榮譽很不利,但如今是商品時代,肯定有一些唯利是圖的出版社會這樣做,暫時也沒有嚴厲的法律來約束。金馬洛同樣表示,日子久了,哪有不透風的墻,企業的信譽就沒有了。“人人都買榜,就相當于你買了也是白買。自欺欺人,對這個行業的傷害特別大。有錢有精力放在內容完善和營銷創意上,長遠來看,非常有益。” 曹元勇說,讀者如果有證據證明某本書是通過買榜上榜的,當然可以控告對方欺詐來維護自己的權利,但取證等過程費時費力,幾乎不會有人去做。那么,普通讀者如何判斷哪些書是靠造假上榜的?金馬洛告訴記者,突然之間就上榜的,沒有任何預兆,不是名家,也不是很熱點的書,那就有可能是買榜的,而且買得很多。如果書本身爛得可以,那么三五日內就會掉下去,說明背后已經停止買榜了。銷量一直比較穩定的書,基本可斷定沒買榜。 本報記者 夏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