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加載中...
(二) 在新媒體時代,面對越來越具有傳播能力的公眾,面對越來越多樣化的傳播渠道和載體,傳統主流媒體的優勢何在?如何利用這些優勢實現新聞創新? 以黨報集團為例,長期以來黨報的特殊地位使其能有獨特的辦報資源,比如有豐富的新聞來源和信息渠道、專業水平較高的新聞采編團隊、黨和政府所給予的各種政策支持,以及總體素質較高的讀者群和長期以來形成的品牌資源等。這些資源無論在什么樣的情況下都是黨報值得珍惜的寶貴財富。新一輪報業改革中,應該充分利用這些資源,大力推進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融合,實現報業轉型。媒體的競爭策略總是以發揮自身資源優勢為明智之選。對于傳統媒體來說,最大的優勢還是專業化的新聞生產能力。解放日報報業集團社長尹明華認為,“新媒體對市場的每一個吸引力都因為報紙不具備”,所以,“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融合絕不是兩個載體的結合,真正的重點應該是:運用你的獨特去戰勝對手的不具有”。3 與報紙、廣播、電視這些傳統的大眾傳媒相比,通過互聯網傳播的新一代媒介實現了載體性能的根本改變,為新聞傳播變革提供了更廣闊的舞臺。新聞傳播方式正在從傳統媒介主導的單向式變為專業媒介組織與普通公民共同參與的分享式、互動式,大眾傳播與人際傳播更加緊密地結合與匯流。這種新格局一方面造成新聞信息供給過剩,另一方面也促成人們對專業媒體組織整合、詮釋信息的更多依賴。相對于新媒體而言,在專業人才、傳播經驗和社會公信力等方面具有優勢的傳統媒體,更具備詮釋新聞的資格和能力。但也必須看到,傳統媒介要發揮自己固有的優勢,成為高水平的內容提供商,目前面臨的挑戰非常嚴峻,能否突破傳統的媒介理念、采編機制和業務技能的約束,能否順應潮流進行組織機構與生產流程的重構,能否掌握并運用層出不窮的新技術新手段……所有這些都將決定這次轉型的成敗。 從新聞業務的角度來看,在多種媒體融合的新聞編輯部中,記者編輯的主要職能已經不只是采集新聞,而是對浩如煙海的新聞和信息進行篩選和重新組合,使這些雜亂的信息呈現出相互聯系和深刻意義,并使其轉化為知識。新聞從業者的工作也因此在某種意義上成為知識生產與管理的工作。這種改變在《華爾街日報》美國本土版的改版中得到了印證。 2007年1月2日,《華爾街日報》進行了該報118年歷史上最重要的變革。該報總編輯說:“讀者已經習慣從電視、網絡等渠道獲取即時信息。報紙繼續報道昨天發生了的那些新聞事件已經沒有意義。”眾所周知,作為全美乃至全球最大的商業金融類報紙,分析、深度、見解一直是《華爾街日報》的核心競爭力所在,該報在改版中對編輯方針進行調整的核心內容也是基于此,那就是壓縮資訊而放大有“附加值”的深度新聞。有研究者認為,從新聞操作上看,這既是報紙應對網絡沖擊采取的收縮防守,也是另一種形式的主動進攻。從經營策略上看,這又是對集團資源的重新優化配置。不難預測,這種調整將很快成為報業集團的必然選擇——不管最終是出于主動還是被動。從這個意義上說,增加印刷新聞深度,放大新聞附加值,可能是《華爾街日報》改版帶給傳統報業的最重要啟示。4 顯然,傳統媒體的轉型,對于新聞從業者個人而言,最大的改變不是強化發現和采集新聞的職能,而是強化加工新聞和信息的職能,也就是要通過對新聞與信息的整合,提升內容產品的品質和價值,使新聞與信息傳播進一步延伸到知識與服務領域,并不斷通過裂變與聚合,形成新的內容產品,從而促成媒介集團中產品鏈和價值鏈的生成。從這個意義上說,記者編輯的知識水平與專業技能已經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策劃型與專家型新聞人才的價值將更受珍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