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加載中...
新時期政治家辦報要賦予新的內涵 江澤民1996年初視察解放軍報時,再次提出了毛澤東說過的“政治家辦報”。在新的環境中,政治家辦報應該賦予新的內涵。我認為,應主要做好以下兩方面: 正確判斷事實需要政治智慧。工作多年的老記者都有這樣的體會:新聞寫作的前提——采訪,比寫作重要;而采訪的前提——對事實的價值判斷(包括新聞價值判斷和對事實正確與否的政治判斷),才是檢驗綜合素養的關鍵。一個事實發生了,若我們對它的性質判斷出現失誤,接下來的采訪便會依著這個錯誤的判斷進行下去,最后寫出來的東西肯定或很平庸,或出現政治判斷錯誤。 例1:2008年3月6日我審查考研題,新聞實務的素材是山東濟寧—曲阜一帶建設中國文化副都(文化標志城)的通訊,要求考生根據這個通訊寫一條消息,擬定標題,并配評論。我感到這是當地假借弘揚主旋律而做的政績工程文章,便換掉了這個素材。 一周后,全國政協會上115位政協委員連夜簽名反對此事,引發全國的關注。而此前全國的傳媒,多數都正面報道了這個事情,只有少數幾家報紙對此提出質疑。 這個素材是《第一財經日報》3月3日發表的通訊《山東擬投入300億建設中華文化標志城》,而通訊的新聞源是3月1日的新聞發布會,記者完全循著主建方提供的材料寫作,從正面加以渲染。為了彰顯這個計劃的權威性,導語采用相對大號的字:“復旦大學《中華文化標志城戰略規劃》課題組首席專家葛劍雄教授認為……” 為什么我們的傳媒一開始面對一個頗為明顯的政績工程的事實,就沒有一點批判意識呢?這個問題應該最早由傳媒提出,并引發社會關注和討論,這才是傳媒在履行自己的職責。這說明傳媒記者知悉這個事實的時候,對于黨中央關于反對追求政績工程的一系列指示(都是公開的)不熟悉,沒有對事實進行政治判別的能力。 例2:2009年1月20日上午,中國政府發表《2008年中國的國防》白皮書。這是我國首次發布國防白皮書,當天中央電視臺四頻道新聞節目該條的標題是“中國停止研發新型核武器”;人民網國內新聞的標題是:“國防部:中國停止研發新型核武器”;中國新聞網、中國網的新聞標題也是“中國停止研發新型核武器”;第二天《北京日報》9版“今日關注”頭條,用半個版面報道了這則新聞,標題仍是“中國停止研發新型核武器”。這些新聞均是對《2008年中國的國防》的誤讀。國防部《2008年中國的國防》白皮書與此相關的原文是: “……中國主張所有核武器國家明確承諾全面、徹底銷毀核武器,并承諾停止研發新型核武器,降低核武器在國家安全政策中的作用……” 同時在記者招待會上的白皮書英文版相關文字是: China holds that all nuclear-weapon states should make an unequivocal commitment to the thorough destruction of nuclear weapons,undertake to stop research into and development of new types of nuclear weapons,and reduce the role of nuclear weapons in their national security policy. 如果說中文版的行文可能會引發誤解的話,英文版是不該引起誤解的,英文是undertake to,不是undertakes to。估計沒人認真核對過中文和英文版白皮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