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加載中...
熱捧與漠視 “我們應該正視它、閱讀它、了解它” 據了解,當前的一些傳統文學期刊,一直面臨著銷售困境,固定讀者群有減難增,但是初出茅廬的雜志書,卻常常在銷量上凱歌高奏?!洞蠓健返牡谝黄谑子【瓦_100萬冊。 對此,青年評論家楊慶祥認為:“作為專業讀者的我們,都已經很少花時間去閱讀傳統的文學期刊。這里面誠然有各種因素,但是傳統文學期刊自身缺乏足夠的吸引力,恐怕也是一個重要原因。雜志書內容活潑、形式多樣,這大概就是它們能擁有大量讀者尤其是年輕讀者的原因。” 通觀這批雜志書,在文字風格、欄目設置、目標讀者群、辦刊宗旨等很多方面都顯示了迥異于傳統文學期刊的特征。《鯉》更類似于叢書,每一期有一個主題,每3—4個月出版一期。它的目標讀者是“80后”,編者也大多是這個年齡段的文學青年?!熬庉媯儾槐靥焯熳谵k公室,QQ與MSN就是聯絡媒介”,《鯉》的主編張悅然介紹,與傳統文學刊物選文章的標準相比,他們“更喜歡形式活潑,表達更具破壞力量的文章”。她所說的“破壞力量”,是指在敘述方式上能夠突破前人。 不過,這批雜志書收獲的社會反應卻是判若云泥。它們受到年輕讀者群的熱捧,但文學批評界的分析與評價卻始終不多,真正潛心閱讀雜志書并進行理論批評的學者,似乎寥寥可數。 這或許因為,雜志書在國內文學界尚屬新興事物。人們還來不及看清它們的面貌,也尚不能判定它們的價值,大規模的研究與分析遲遲沒有跟進;雜志書的價值還不能得到文學批評界的認同,由此遭遇“無聲的漠視”。 多年來一直跟蹤研究青春文學雜志的學者白燁認為,在對這批雜志書截然不同的看法里,“有些是出于不了解實情,只是從媒體的一些報道中間接了解與主觀臆測;另一些看法則是文學觀念的不同,或者說因為恪守相對傳統的文學觀念,而對新的東西有一些警惕與擔憂。這些都可以理解,也需要時間去化解。” 楊慶祥則表示,“我們應該正視它、閱讀它、了解它,不僅僅將之理解為一種現象,一個群體行為,而是從這些現象、群體行為中看到個體的文學實踐是如何參與改變并重構我們當下的精神生活與文學想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