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加載中...
![]()
![]() 電子教材在國內一些中小學校已開始試點 資料圖片 ●中小學教學的數字化將會給中國出版帶來怎樣的影響,教科書的無紙化將會是出版業難以承受的劇痛嗎?現在,這種看似杞人憂天的擔憂,或許正漸漸成為一種可能。 不遠之變局 據《韓國先驅報》報道,韓國教育部7月1日公布了名為“智能教育”的項目計劃,該計劃著力于在2015年之前,將中小學所使用的全部教科書數字化,使教材內容可以呈現在計算機、互動黑板、平板電腦和智能電視機上。未來數年之內,傳統的紙媒教材將有可能在韓國消失。 看完這則報道,或許會有人羅列出中韓兩國的種種差距,比如,中國地域遼闊,地區發展極不平衡;又如,中國的經濟、文化、教育發展水平與韓國有相當大的差距,等等,并據此認為,韓國推行中小學教育數字化、無紙化,并不必然意味著中國教育也將如此。這種分析的確不無道理,只是,韓國政府推行“智能教育”的初衷,一是為了實現教育的便捷和多樣化,二是出于節約紙張、減少資源消耗、保護自然環境的考量。前者姑且不論,就減少消耗、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緊迫性而言,我們自己并不亞于這個鄰國。 事實上,紙張僅僅只是人類眾多的媒介載體之一。在傳播媒介進化的歷史之中,從泥板、石頭、樹葉、甲骨、羊皮,到簡牘、簡策、帛書、帛卷,直至紙張媒介,人類傳播媒介的進化始終遵循這樣三個基本準則:使用的便捷性,復制的經濟性,傳播的高效性。正因為如此,自蔡倫發明了以樹皮為原料的紙張之后,紙張媒介因為使用的便捷、復制的經濟和傳播的高效,迅速取代了此前的媒介載體,并在此后的近兩千年時間里,始終是使用最廣泛的媒介載體,即便19世紀之后陸續出現了廣播(聲音媒介)、電影電視(聲像電子媒介)以及互聯網(網絡媒介),都沒能取而代之,都沒能撼動紙媒的主體地位。 可是時至今日,面臨能源消耗、資源枯竭、環境保護的約束,紙張的生產體現出越來越嚴重的經濟外部性(經濟學術語,造紙所產生的污染排放就是一種典型的經濟外部性),其實,紙張價格的上漲,既是造紙企業采用環保技術,使得外部成本向內部回歸,也是市場經濟價值規律通過價格上漲,發出減少紙張消費的信號。在紙張使用的邊際成本逐日遞增的前提之下,紙媒最重要的優勢——復制經濟性,開始逐漸削弱。毫無疑問,數字媒介在使用上更便捷、傳播上更高效,復制上也更經濟,這些都決定數字媒介是未來媒介載體的發展方向。對傳統紙媒出版產業而言,媒介載體的變革方向,不會以人的意志為轉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