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加載中...
如果失去教材,出版將會怎樣 那么,我們不妨大膽地做這樣的假想:如果失去教材,出版業將會怎樣,又該如何應對? 第一,或許,我們將失去整個產業最重要的利潤源。長久以來,中國出版一直是一種以教材教輔為支柱的產業結構,無論在總量規模,還是利潤比重上,教材出版始終占據絕對份額。以2009年為例,2009年近24萬種一般圖書的總印數為37.88億冊,而6萬多種課本的總印數則達到32.35億冊,且不論這37.88億冊一般圖書中,還有相當部分會最終淪為庫存。同樣,據開卷調查報告顯示,2009年全國零售市場,教材教輔銷售量占市場總體的冊數比重高達32.45%,如果考慮到開卷監控系統之外龐大的教材系統銷售量,這個比重會大得驚人,一般估計教材的產業比重應該能夠占到60%以上,所以不難想見,一旦失去教材,出版業將遭遇怎樣的尷尬窘迫。 第二,中小學教育數字化、無紙化,將影響到我們最重要的一般圖書市場——青少年圖書市場。根據開卷報告,2009年少兒類圖書占總市場的冊數比重為18.6%,是除了教材教輔市場之外,所有一般圖書市場中,比重最高的分類市場。一旦教育數字化、無紙化,青少年閱讀習慣將會隨之發生變化,對電子閱讀的適應,將減少他們閱讀傳統紙媒出版物的時間,進而逐漸改變他們的閱讀習慣,逐漸擠壓傳統青少年圖書市場。 其三,更要緊的是,隨著教育數字化、無紙化的推進,傳統紙媒閱讀習慣的培養將愈加困難。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中國的國民閱讀率一直偏低,而且未成年人的閱讀率要遠遠高于成年人,歷次的全國國民閱讀調查報告佐證了這一點。所以,從現有國民閱讀結構來看,從娃娃抓起并逐步提高成年人閱讀,是提升國民閱讀率、培養國民閱讀習慣的可行途徑,可是不難想見,一旦電子閱讀從娃娃抓起,從小培養讀者紙媒閱讀習慣將變得更加困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