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加載中...
![]() □羊城晚報記者 童雯霞 記者、主持人、公共知識分子、作家,身兼數職的閭丘露薇更喜歡的角色是記者,原因很簡單:“因為這個職業,讓我有機會在第一線。比如,就算我看了再多關于利比亞的新聞報道,都比不上自己到第一線去體會之后所做出的判斷來得準確。” 【身份:作者】 寫書,用人和細節拉近距離 羊城晚報:《利比亞戰地日記》是你時隔8年再赴戰地采訪后的作品。與第一次的阿富汗戰爭采訪相比,感覺有何不同? 閭丘露薇:采訪阿富汗,應該說仗已經打完了,那場仗持續的時間不長,很快有結果,而這次打的時間長。隨著社會的發展,國際規則制定得越來越細致和繁瑣,這使交戰雙方都有很多的顧忌,因為一旦違反了規則,未來一定是會負上法律責任的。至于說外人對于這些戰爭的理解,阿富汗和伊拉克是為了反恐,而利比亞則是利比亞人自己要求社會變革,有著本質上的分別。 羊城晚報:是什么促使你寫下這本書? 閭丘露薇:在利比亞采訪,沒有網絡、電話,只有幾個頻道,這讓我有時間看書、思考以及寫作。我覺得需要把這些寫下來,因為只有實實在在的人,具體的細節,才能夠讓這場戰爭對于中國觀眾來說不再是空泛的訴求,或者是一些宏大敘事的概念。 我希望,這些人和細節,可以拉近距離,把戰爭這個大背景先放在一邊,大家把焦點放在個體上面:知道他們的心聲,他們的訴求,他們想要怎樣的生活。 羊城晚報:班加西的老百姓如何看待這次戰爭? 閭丘露薇:我采訪了不同階層的人,窮人、富人、專業人士、女性、年輕人,等等,我就是希望能夠多聽聽他們的聲音,了解他們對于自己國家未來的看法。從我所接觸的這些人身上,我只看到一點,那就是在他們看來,只有兩個選擇:死亡或者自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