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加載中... 《傳媒》雜志供稿 文/伍曉陽 當前,隨著傳統媒體的深刻變革和新興媒體的迅猛發展,使新聞和信息發布變得愈加便捷和普及,尤其是網絡媒體,憑借其實時、快捷、廉價、有效等獨特優勢受到眾多網民的青睞和社會各界的關注,日益顯示出強大的威力。與此同時,政府部門的工作性質和特點,使其極易成為社會矚目的熱點和媒體關注的焦點。媒體的關注,一方面可以樹立政府的良好形象,為干群溝通建立良好的氛圍,提高人民群眾對政府部門的認知度;另一方面,如果輿論導向偏離,也可能混淆是非,誤導群眾,損壞公務員隊伍形象,影響政府工作。能否正確運用媒體這把“雙刃劍”,引導媒體做好宣傳工作、爭取社會輿論的主導權,關系到公務員隊伍的形象和政府工作發展全局。新聞報道的媒體策劃、突發事件的媒體應急和輿論引導,已經成為亟待解決的現實課題。 突發事件中輿論引導存在的問題及其原因 近年來,全國已發生多起因社會輿論應對不力而導致的嚴重群體性事件,如貴州“甕安事件”、沸沸揚揚的“杭州飆車案”。在解析這兩起群體性事件時,著名主持人白巖松在“新聞1+1”中一針見血地指出,有關部門在輿論處置上犯了兩個相反的錯誤:一是有關部門處理過慢。“甕安事件”中,因官方未及時回應群眾越來越激烈的請求,使矛盾越來越激化,直接導致發生嚴重暴力事件,后來才由政府召開新聞發布會澄清事實。二是有關部門處理突發事件時過快、過于草率。從近年發生的群體性事件來看,一方面,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對政府輿論引導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隨著社會轉型速度加快,各種社會問題變得更加突出和尖銳,也使社會環境發生了深刻而復雜的變化,特別是在征地拆遷中,干群對立的事件屢見不鮮,而且有愈演愈烈之勢。而有的媒體為了吸引眼球,對少數問題不假思索地“曝光”,降低了政府威信。盡管政府部門一直通過各種途徑盡量解決各種矛盾問題,緩解干群關系,但是此類事件愈演愈烈,使部分地區政府工作陷入被動局面。另一方面,某些政府部門輿論引導工作相對滯后。在輿論引導形式上呆板單一,依舊滿足于在報紙上、電視上刊發些類似公文的消息,群眾接受程度十分有限;在組織策劃上,缺乏系統的宣傳策劃,宣傳力量時強時弱;在時效上,斷斷續續,沒有形成持續、有效的宣傳輿論攻勢,從而導致了政府輿論宣傳工作受眾面小、傳播范圍窄,有“王婆賣瓜”之嫌,甚至受到群眾的抵觸和反感,宣傳效果事倍功半。客觀說,政府部門的輿論引導工作,還不能適應現代社會迅捷多變的輿論監督的需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