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加載中... ???黃 宏(閩東日報社)
?
推薦單位 |
寧德市新聞工作者協會 |
工作單位 |
閩東日報社 |
姓??? 名 |
黃宏 |
性別 |
男 |
民??? 族 |
漢 |
出生年月 |
1964年8月 |
籍貫 |
福建省莆田市 |
政治面貌 |
中共黨員 |
身份證號 |
? |
從事新聞工作時間 |
23年 |
職??? 務 |
閩東日報副總編、寧德晚報總編 |
職?? 稱 |
主任編輯 |
學??? 歷 |
大學 |
學? 位 |
學士 |
聯系電話 |
? |
類別
(請打勾) |
記者
(? ) |
播音主持
(? ) |
評論員
(? ) |
編輯
(√? ) |
校對
(? ) |
制片人
(? ) |
何時何地受過何種獎??? 懲 |
??? 《判刑幾年當庭算清楚》獲十六屆福建新聞獎三等獎;《閩東“銀鳳凰”“飛”入十七大》獲十四屆福建新聞獎二等獎;《來自災區響亮的讀書聲》獲十三屆福建新聞獎三等獎;《好好管一管網吧》系列報道獲第九屆福建新聞獎二等獎;《六都四百農民出遠門種草莓》獲第十三屆中國地市報新聞獎三等獎;《下閩南闖廣東提籃小賣》獲第五屆福建新聞獎三等獎;《設卡半年收稅60萬撤卡半年收稅超百萬》獲福建新聞獎二等獎;《可貴的一個百分點》獲福建新聞獎二等獎;1999年9月被評為福建省對外宣傳先進個人;2001年2月被評為寧德市優秀新聞工作者。 |
個
人
簡
歷 |
1984.8-—1989.10? 任寧德市教師進修學院教師
1989.11—? 任閩東日報社政教部副主任、要聞部主任
2004.3—?? 任閩東日報社總編輯助理、寧德晚報總編輯
2004.9—?? 任閩東日報社副總編輯、寧德晚報總編輯
? |
?
事跡材料
黃宏,男,1984年畢業于福建師范大學教育系,1989年11月從事新聞工作,2004年任主任編輯,現任閩東日報社副總編輯、寧德晚報總編輯。
23年來,黃宏同志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和新聞工作的黨性原則,牢牢把握正確輿論導向,以良好的職業道德和實事求是的工作作風,組織和編輯了大量精美版面和優秀稿件,創新并總結了許多辦報理念和方法,先后有近20件作品獲得福建新聞獎和中國地市報新聞獎等,并榮獲福建省對外宣傳先進個人和寧德市優秀新聞工作者稱號。
一、忠于職守,奉獻在新聞采編一線
1989年11月《閩東日報》復刊,黃宏同志就加入了新聞隊伍的行列。不論是作為一名夜班編輯、部門負責人,還是帶班領導,每逢重要歷史時刻、重大新聞事件發生,該同志表現出高度的政治責任感和導向意識,在稿件的取舍和提煉方面,站位高,眼光準,圍繞中心,服務大局,精心策劃,大膽創新,合理組織編排稿件,得到新聞同行的較高評價。
長期以來,黃宏同志忠誠和熱愛黨的新聞事業,始終堅守在采編一線。在工作中,他認真對待每一篇稿件,反復閱讀每一段文字,從中發現新聞亮點和編輯出好稿件。2001年1月6日晚,黃宏同志在當班時看到一篇消息,反映福安市一家私營企業為了打破家族經營的窠臼,出讓股份給企業高素質人才的做法。該同志反復閱讀稿件后,通過電話與前方記者進行了一個多小時的探討,為這篇消息確定新角度,并做標題“三成股份轉讓‘智多星’”。文章見報后,在閩東企業界引起強烈反響。這篇文章也因此獲得當年度中國地市報新聞獎一等獎和福建新聞獎二等獎。作為一名編輯,黃宏同志具有很好的版面意識,由他設計和編排的版面多次獲得新聞獎項,是目前報社中獲獎版面最多的編輯之一。
二、勤于思考,不斷總結辦報新理念
地市黨報擔負著宣傳主陣地的作用,發揮黨報的引導功能、強化宣傳效果,這是黃宏同志多年來不懈追求的目標。1994年初,黃宏同志接手負責閩東日報要聞部工作后,為改變當時要聞版報道形式單一的問題,率先提出實施“上規模、上檔次的系列報道”模式。當年1月,他針對閩東人長期以來被“山”束縛、缺乏“海”的意識這一實際情況,向報社編委會提出開展閩東海岸行的想法,并擬定了詳細的記者行走路線和報道計劃。一個月后,《閩東日報》一版頭題位置連續刊發了20多篇“973公里海岸行”的系列報道,在全區形成了強大的沖擊波。半年后,黃宏同志又做起“山”的文章,推出了“小康之路”系列報道,帶領記者深入基層,走村串戶,寫出農村基層生活的直接感受。
黃宏同志負責閩東日報要聞部工作近十年,先后策劃組織實施了“爭創小康村系列報道”、“閩東治理公路‘三亂’系列報道”、“閩東糧倉行”、“金牌如何走市場”、“閩東人在上海”、“關注‘三農’系列報道”“好好管一管網吧”等三十多個系列報道,每年平均三至四個。尤其是“好好管一管網吧”一組系列報道,緊緊抓住全國上下關注網吧問題的輿論優勢,事先周密布置,報道內容點面結合,在當時產生極大的社會效果。這一組系列報道獲得當年度福建新聞獎二等獎、中國地市報新聞獎一等獎。
黃宏在多年的新聞工作中,崗位幾經變化,但他一直保持著創新意識,不斷總結辦報新理念。2000年11月27日,他在上夜班時發現一篇通訊員來稿《編外科技隊、服務到農家》,反映霞浦縣一批老同志熱心農村科技事業的新聞事實。這篇來稿僅三百來字,采用新穎的寫實手法,用農民與科技人員一問一答對話形式,烘托老科技工作者樂為農民獻余熱的精神,對正在開展的“三下鄉”活動有著積極的引導作用。該同志便決定將這條稿件編輯頭條稿件刊發,并配發言論《科技下鄉要重實效》。經他編輯的這條稿件獲得當年度中國地市報新聞獎一等獎和福建新聞獎二等獎。通過幾年時間的實踐和探索,該同志總結了“不拘一格選頭條、精益求精編頭條、縱觀全局排頭條”的編輯理念,并撰寫了論文《開啟報紙心靈的“窗戶”——談選編頭條稿件的幾點體會》、《與時俱進、把握導向——淺談地市黨報如何發揮正確的輿論的引導功能》等。
三、勇于創新,不斷開拓事業發展新局面
2003年底,黃宏同志兼任《寧德晚報》總編輯,當時的晚報完全可以用“困難重重”這四個字來形容:150多萬元債務,不足幾千份的發行量,戶頭上僅有400多元,員工已經兩個多月沒有領到工資,再加上隊伍年輕和經驗不足,等等。面對這一切,他沒有退卻,而是滿懷信心與晚報同志共同面對難關,闖出了新局面。
初時,黃宏同志針對晚報采編隊伍年輕化、經驗缺乏等實際情況,提出了“辦報規范化、采編精細化、新聞本土化、內容生活化”的“四化”要求;同時,通過建立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制度和措施,構建科學的績效評價體系,進一步強化晚報辦報過程的指導和監督,加強晚報年輕隊伍的管理和教育,從機制、制度全方位、最大限度激發出一切積極因素。在2006年閩東遭遇六月份強降雨襲擊和八月份“桑美”臺風肆虐期間,該同志帶領晚報采編人員連續作戰十幾天,指揮記者快速反應,深入第一現場,及時組織報道,在全市媒體中始終發揮領跑作用,得到廣大讀者和上級主管部門的好評。
為了辦好晚報,他提出在形成自身特色上下功夫,加大對本土新聞的策劃力度,深化新聞專題的表現力,最終達到提升報紙影響力的編輯理念。每年的“3.15”,他都會親自組織晚報采編人員進行一次大規模的改版行動。幾年來,該同志親自組織策劃了“閩東十大城市名片”、“閩東十大最美鄉村”、“年度十大感動人物”、“寧德十大最具影響力品牌”,以及“百雙眼睛看改革開放三十年巨變”等一系列報道,得到眾多讀者和上級新聞管理部門的好評。經過黃宏同志和晚報全體同志共同努力,《寧德晚報》的影響力與日俱增,傳閱率逐年攀升,正逐步成為當地強勢媒體。
在提高辦報質量的同時,他一直致力于開拓晚報的發行和經營市場,以科學發展觀為理念,先后采取與部門聯手、郵發自辦相結合等多種模式,用最小的投入贏得最大的效益。今年,晚報又推出全新的發展模式,在全市發展千名小記者,此舉為晚報下一步發展提供了更為廣闊的市場前景。目前,寧德晚報不僅徹底擺脫困境,影響力、發行量、經營收入等各項工作邁入新的發展階段,全體人員對晚報的明天充滿信心。
黃宏同志從事采編工作二十多年,勤勤懇懇,任勞任怨,為編務工作的改革和提升,出謀劃策;為報紙質量的改進和提高,奉獻力量;為報社事業的發展和開拓,奮力進取。現今,他依然以嚴謹求實的作風,執著于新聞事業,奮斗在新聞戰線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