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加載中... ??? 段金柱(福建日報報業集團)
?
推薦單位 |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 |
工作單位 |
? 福建日報社 |
姓??? 名 |
段金柱 |
性別 |
男 |
民??? 族 |
漢 |
出生年月 |
1978年6月 |
籍貫 |
安徽廬江 |
政治面貌 |
中共黨員 |
身份證號 |
? |
從事新聞工作時間 |
2002年7月 |
職 ???務 |
無 |
職 ??稱 |
主任記者 |
學??? 歷 |
研究生 |
學? 位 |
文學碩士 |
聯系電話 |
? |
類別
(請打勾) |
記者
(√ ) |
播音主持
(? ) |
評論員
(? ) |
編輯
(? ) |
校對
(? ) |
制片人
(? ) |
何時何地受過何種獎??? 懲 |
2005年,福建省直機關新長征突擊手標兵
2006年,福建省新長征突擊手
2010年,福建省參與上海世博會先進個人 |
個
人
簡
歷 |
?
1992年9月-1995年7月,安徽省廬江中學,高中學生
1995年9月-1999年7月,安徽大學新聞系,大學本科
1999年9月-2002年7月,廈門大學中文系,碩士研究生
2002年7月-2005年7月,福建日報要聞采編部,編輯
2002年7月-2008年10月,福建日報漳州記者站,記者
2008年10月至今,福建日報時政采訪部,主任記者
?
? |
段金柱參事跡材料
段金柱同志1999年畢業于安徽大學新聞系(本科),2002年畢業于廈門大學中文系(研究生),2002年7月進入福建日報社工作,先后在要聞采編部、漳州記者站、時政采訪部從事要聞編輯、駐站記者、時政記者工作,現為時政采訪部主任記者。
從事新聞工作以來,無論在什么崗位,段金柱始終在政治思想、業務能力、作風修養等方面以高標準要求自己,堅持黨性原則,把握正確輿論導向,恪守新聞職業道德,虛心學習,不斷進取。2005年,該同志榮獲“福建省直機關新長征突擊手標兵”稱號;2006年,榮獲“福建省新長征突擊手”稱號;2010年,榮獲福建省參與上海世博會先進個人稱號。同時,他還三次被評為集團“先進工作者”,四次年終考評被評為“優秀”。
多年來,在報社各級領導、各位同仁的關心幫助下,段金柱不斷錘煉、提升業務能力,成績較為突出,采寫的新聞作品在社會上產生了一定的反響,并得到了省主要領導的肯定。
擔任要聞編輯期間,他編輯的作品獲福建新聞獎一等獎2篇、二等獎2篇、三等獎1篇。2005年8月擔任記者以來,每年獲評社內好稿都在30篇左右,居全報社前列。采寫的作品獲福建新聞獎二等獎1篇,“9·8”好新聞特等獎1篇、三等獎1篇,全國第五屆黨風廉政建設好新聞二等獎1篇等;撰寫的業務論文《黨報如何尋找抗災報道的角度》獲第14屆福建新聞獎三等獎。此外,他采寫的調查報道《一個養殖大縣的科技運力》還被選中,作為福建日報《西岸觀察》參評中國新聞名專欄的兩篇代表作之一(《西岸觀察》已于2007年獲評中國新聞名專欄)。
一、勇擔責任,出色完成重大新聞報道任務
要聞編輯需要長期上夜班,三年夜班,段金柱兢兢業業,無怨無悔。上完夜班后,2005年8月,他主動申請到漳州記者站工作。由于記者站站長身患高血壓不便寫稿,一道下站的同事當時剛剛參加工作,他就責無旁貸地主力承擔起漳州站的新聞報道重任,較好地完成了任務。
2008年11月,段金柱調回時政采訪部工作,幾經磨練,他駕馭重大報道、重頭稿件的能力不斷提升,多次主力承擔并出色完成重大新聞報道任務。
這些重大報道主要包括:2009年5月,國務院出臺《關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的若干意見》,采寫的回顧海西發展歷程的《五年磨礪 春華秋實》;2010年5月,展示海西《意見》實施一年成效的《千帆競發又一年》;2011年1月,回顧總結五大戰役成效的《風清氣正? 給力攻堅克難》;2011年5月,為省委省政府“拉練”工作檢查鼓與呼的《比學趕超競跨越》等。
我省開闊視野,取經廣東系列報道的第一篇稿件《廣東:科學發展探新路》,學習江浙經驗系列報道的第一篇稿件《再立潮頭領風騷》,總結推廣晉江經驗系列報道的第一篇稿件《愛拼敢贏,成就晉江傳奇》等,都由段金柱執筆。這些稿件站位高遠,思考深透,文筆生動,刊發后得到省領導的高度評價。
此外,他還連續多年參加全省兩會、“6·18”、“9·8”、海峽論壇等戰役性報道,采寫的《強大的“磁場”吸引世界目光——透視投洽會投資項目對接會》獲第11屆“9·8”好新聞特等獎。根據工作安排,他還撰寫了《想起了“三平精神”》《一級做給一級看》等評論,刊發于人民日報中國新聞名專欄《人民論壇》,得到廣泛好評。
二、不怕吃苦,深入一線采訪增加報道厚度
在漳州記者站工作期間,段金柱不息奔波與跋涉,漳州全市共有110多個鄉鎮,三分之二以上的鄉鎮他去采訪過。在臺風、洪災等突發性事件到來時,他更是沖鋒在前,不怕艱苦。
2006年7月15日深夜,臺風“碧利斯”襲擊漳州,詔安縣太平鎮麻寮村下派村支書胡養鎮帶領干群在滔滔洪水中救起18名群眾、安全轉移300多名群眾,但他在鄰村的的父親和大哥卻在轉移過程中不幸遇難。段金柱跟隨國務院聯合工作組赴詔安期間,聽說此事,趕緊抓住機會深入采訪,在全省媒體中率先報道了胡養鎮的感人事跡,引起了李長春等領導同志的關注。此后,人民日報、新華社、中央電視臺紛紛跟進報道。
多次的防抗臺風一線采訪,使他對災害報道有了更多思考,寫出了多篇令人耳目一新的稿件,如《群眾不愿意轉移,怎么辦?》、《覓良策保安全——如何有效轉移群眾防范地災應引起關注》、《災后重建,災民盼什么?》等,得到了有關方面的好評。據此,他還寫成業務論文《黨報如何尋找抗災報道的角度》,刊發于《中國記者》,并獲評福建新聞獎。
責任驅使,讓他不畏艱難,“赤腳采訪”。2005年10月,段金柱到平和縣調查農村稅費改革之后的縣鄉運轉變化。有一天中午,為了走近正在山上采摘蜜柚的果農,他赤腳蹚過一條小河,爬到山上采訪果農。那些果農看到一個帶著眼鏡、赤著腳的記者跑到山上來,很是驚訝。距離拉近了,他們說出了真心話。此后,他根據果農們反映的農業稅和特產稅取消之后的實惠被農資漲價沖淡、抵消的情況,采寫成《農資價格為何漲得這么快?》,獲評當月社內一等好稿。
三、深入思考,努力挖掘新聞內涵凸顯報道深度
多年的采訪歷練,段金柱認識到,作為一名黨報記者,不僅需要勇擔責任、不怕吃苦,還需要有敏銳的觀察力,對一些社會熱點焦點問題作出探求和思考,努力挖掘新聞內涵,凸顯黨報新聞報道深度。
2006年9月,他深入調查采訪,寫成《37年的合作醫療,何去何從》一文,反映南靖縣山城鎮溪邊村堅持了37年的合作醫療,面對新局面,出路成問題,引起高度關注。時任省長黃小晶在當天的報紙上作出批示,要求有關部門研究解決此事。報道刊發第三天,省衛生廳一位副廳長帶隊趕赴南靖,協調解決此事。南靖縣全面推行新農合后,每年還專門給予溪邊村補助,使這一問題得到妥善解決。
在日常采訪中,他還有意識地對鄉鎮衛生院的生存狀態、如何轉型發展等民生熱點問題持續關注。他走訪了平和、長泰、詔安等縣市近20家衛生院,并寫成了《枋洋衛生院的生存圖景》、《平和安厚:一所鎮衛生院的重生路》、《長泰“新農合”給鄉鎮衛生院帶來什么》、《詔安鄉鎮衛生院的兩種求變路徑》等一批報道,獲得了業內人士的好評,并被新華網、新浪網以及多家醫療衛生類專業網站轉載。
2010年11月,福建在全國率先實現醫院就診“一卡通”,突破了被公認為“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段金柱沒有停留在表象上,而是深入采訪了推進“一卡通”項目的有關部門負責人,全面地展現了推進這個項目面臨的制肘和挑戰,以及如何突破并最終取得成效。在此基礎上寫成的《就診“一卡通”,福建走在前》刊發于頭版頭條,并獲得了第17屆(2010年度)福建新聞獎二等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