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加載中...
小有名氣的“標王” 作為一名編輯,最難的就是做標題。從事編輯工作以來,何清平同志一直注重研究和制作標題,他撰寫的《淺閱讀時代的標題制作》、《報紙如何向網絡學做標題》等論文分別在《青年記者》和《傳媒天地》刊發,他見報的標題也常有得意之作,久而久之,編輯中心的同事都戲稱他是“標王”(“標題王”)。 2009年5月8日,溫家寶總理來廈考察,新華社播發了長篇通訊,全文兩千多字,竟然沒有一個小標題,讀起來很不方便。當晚何清平同志編輯一版,他在編輯過程中,發現這篇通訊其實脈絡清晰、層次分明,溫總理的“廈門24小時”躍然紙上。于是,他靈機一動,將通訊切成四塊,用四個小標題串起溫總理的“廈門24小時”——“上午:下飛機直奔臺企”、“下午:考察廈金小三通”、“傍晚:深情眺望金門島”、“晚上:與臺企負責人座談”。第二天通訊見報后,社會反響非常好。報社領導評報說:“今天這個版可作為今后中央領導來廈考察報道的范本。” 對臺是廈門的區位優勢,也是廈門日報的報道優勢。何清平同志參與制作的幾組對臺報道標題,令人印象深刻。2008年12月15日,兩岸隔絕59年后實現全面三通,廈門日報推出 “三通時刻” 專題報道,《四船首航廈臺朝發夕至》、《包機游臺 價格直降四百》、《鴻雁直飛 一了59年夙愿》等標題,字數整齊,角度民生,為整組報道增色不少。2006年9月7日,廈門日報組織在廈金門籍老人跨海會親,一道淺淺的海峽,不再鄉愁彌漫,直教人感慨萬千,《曾經恨離別今朝相擁喜淚千行》、《團圓夢成真 從此不再望斷海峽》兩個標題,飽含深情,直擊人們心中的最柔軟部分。 新聞創新的“老兵” 在編輯中心,何清平同志歷經多次崗位變動,但在每一個崗位上,他都敢于突破、敢于創新。2007年11月29日,他編輯了廈門日報的首個純新聞封面版。在當天的版面上,他對版面編排進行全新謀劃,精選主打導讀和圖片——閩臺中心漁港開建,凸顯廈門的對臺特色和區位優勢;左欄導讀,以新一屆中央政治局首次集體學習及三個與百姓生活息息相關的民生內容為主,突出重要性和服務性;右欄導讀側重人物,中國律師張月姣就任世貿大法官和巴基斯坦總統穆沙拉夫“退伍”交出軍權,既有整合,又有對比,形成整體感和形式美。 他的創新精神,最讓人津津樂道的,還是參與創辦與主編福建新聞名專欄《視點》欄目。《視點》2002年元旦正式創辦,2005年榮膺第二屆福建新聞名專欄獎,至今仍是廈門日報的“王牌”欄目。通過《視點》,何清平同志在廈門日報開創了組合式的報道模式,滿足了讀者易讀性的閱讀需求。在《視點》這塊“實驗田”中,他發明了“核心提示”、“主打文章”、“新聞縱深”及“馬上評論”等眾多小欄目,“核心提示”向讀者提綱契領展示新聞的全貌,“新聞縱深”配合“主打文章”對新聞進行深化和強調,“馬上評論”則提供個性化的觀點。這些小欄目“組裝”在一起,使《視點》欄目閱讀之“易”,幫助讀者厘清新聞脈絡;容量之“大”,披露盡可能詳盡的新聞資訊;指向之“專”,深入開掘新聞背后的真相和本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