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加載中... ??? 王丹飚(福建日報報業集團)
?
?
推薦單位 |
福建日報 |
工作單位 |
福建日報 |
姓??? 名 |
王丹飚 |
性別 |
男 |
民??? 族 |
漢 |
出生年月 |
1970年7月 |
籍貫 |
晉江 |
政治面貌 |
中共黨員 |
身份證號 |
? |
從事新聞工作時間 |
18年 |
職 ???務 |
? |
職 ??稱 |
記者 |
學??? 歷 |
本科 |
學? 位 |
? |
聯系電話 |
? |
類別
(請打勾) |
記者
(? ) |
播音主持
(? ) |
評論員
(? ) |
編輯
(√) |
校對
(? ) |
制片人
(? ) |
何時何地受過何種獎??? 懲 |
1996年度福建日報兩個文明建設積極分子;2005-2006年度福建日報報業集團優秀共產黨員;2007年,福建日報報業集團十七大宣傳報道先進個人;2008年7月,獲中共福建省委宣傳部表彰為抗震救災宣傳報道先進個人;2007-2008年度福建日報報業集團優秀共產黨員;2008年度福建日報報業集團先進工作者;2010年度福建日報報業集團十大標兵。
2006年,第十七屆中國時事報道獎副刊版面一等獎、新聞版面二等獎;2009年,第十五屆福建新聞獎報紙版面二等獎、報紙消息二等獎、報紙通訊三等獎、新聞攝影三等獎;2009年,第十屆中南地區省級黨報新聞獎二等獎、三等獎;2009年,第十七屆全國省、市、區黨報新聞獎二等獎;2009年,華東九報“科學發展”新聞競賽一等獎;2010年,福建省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好新聞評選一等獎、二等獎、優秀欄目獎;2010年,第十一屆福建人口新聞獎一等獎;2010年,第十六屆福建新聞獎報紙系列、連續和組合報道一等獎,報紙消息二等獎,報紙通訊三等獎;2010年,全國省區市黨報總編輯夜班工作研討會論文評選二等獎、版面評選三等獎 ;2010年,華東九報第29次總編輯協作會好新聞評選二等獎;2010年,第十八屆全國省、市、區黨報新聞獎一等獎、三等獎 ;2010年,第十一屆中南十省區省級黨報新聞獎三等獎 ;2011年,第十七屆福建新聞獎報紙通訊特別獎,報紙版面一等獎,報紙消息一等獎、三等獎各一項,報紙通訊二等獎兩項。 |
個
人
簡
歷 |
1993年7月,畢業于福州大學財政金融系計劃統計專業
1993年7月-1994年7月,福建日報廣告總公司助理記者
1994年7月-1999年7月,福建日報廣告總公司記者
1999年7月-2002年7月,福建日報廣告總公司記者、省外廣告部經理
2002年7月-2005年7月,福建日報泉州記者站記者
2005年7月-2008年10月,福建日報時事體育部編輯
2008年10月至今,福建日報要聞編輯部編輯 |
王丹飚事跡材料
作為一名共產黨員和黨報新聞工作者,王丹飚同志有強烈的事業心、責任感和良好的職業道德,充分發揮先鋒模范作用,無怨無悔地為黨報事業付出勞動,取得較為顯著的工作業績。
一、全身心投入黨報新聞工作,無論遇到什么困難,始終堅守采編第一線。
2002年7月,他被調往本報泉州記者站。當時,妻子正懷著七個月的身孕,雙方老人和妻子對他駐站都有意見,但他盡力說服,并很快就投入駐站工作。駐站記者突發采訪任務多,他經常連續幾星期沒法回福州探親,甚至沒能陪妻子做過一次圍產期檢查。孩子出生時,他請了一星期假照看妻兒,假期一結束,立即返回了工作崗位。
駐站期間,他的慢性結膜炎時常發作,眼壓多次嚴重超標,醫生交代不能再使用電腦;家里也遇到不少事情,尤其是孩子經常生病,但他從未向組織反映過困難,始終堅守崗位,并圓滿完成各項采訪任務。
從記者站調回報社后,他一直從事艱苦的夜班編輯工作,2005年7月至2008年11月,在時事體育部擔任國內國際新聞編輯;2008年10月至今,在要聞編輯部擔任一版編輯。
因妻子工作單位離家很遠,孩子上學經常要由他接送,睡眠時間因此打亂,可他從未影響本職工作。2006年10月,他父親發生腦梗;2009年6月,他母親摔倒導致腰椎骨折,他都是一面照顧老人,一面堅持工作,有時一下夜班,就得趕往醫院值夜,第二天依然正常上班。2008年夏天,他第二次患上闌尾炎,醫生要求動手術,但他為了不耽誤工作,掛幾天瓶后,就又上班了。
他每年的夜班天數,都在夜班編輯前列。多次遇重大事件,如全國兩會、十七大、汶川大地震等,他都主動請纓、連續奮戰,直到報道任務全部結束才休息。重大節日,為了讓外地同事回家,他經常放棄休假、承擔工作,有三年的除夕夜是在崗位上度過的。近六年的年假,他完整休過的只兩次,其他的或是放棄,或是沒有休足。
二、刻苦鉆研采編業務,善于開拓創新,業務能力強,屢次取得優秀成績。
駐站期間,他能敏銳地抓住駐地的工作動態,堅持“三貼近”,深入報道駐地的成就和經驗,多次獲得當地領導和有關部門好評。同時,他牢記黨報記者的神圣職責,堅持做好輿論監督,采寫了一批有份量的見報文章和內參。比較典型的有,他與記者站站長合作,經過一年多不懈的追蹤報道及多方協調,為被文行燈飾欠薪的農民工討回了全部工錢。
被調到時事體育部后,他很快完成從記者到編輯的角色轉換,只一個多星期就正式上崗。他注重從新聞理論書籍中獲取養分,無論多忙,每天都抽出時間讀書;也注重學習其他媒體的經驗,收集了數百個的國內外報刊版面,加以研究借鑒。遇重大事件,他都要將自己編的版面與其他黨報、都市報的版面進行對比,從中總結不足之處。
他能學以致用,不斷提高編輯技能,并有所突破、創新。針對國內國際新聞版主要采用新華社電稿,原創作品少的情況,他積極對電稿進行二次創作,或改寫,或集納,或加以編者按、言論。此外,精心開辟了《今日焦點》專欄,并與同事用心經營,遇熱點、冰點、難點事件即做大做深,使之成為國內國際新聞版的品牌欄目。
擔任一版編輯后,他經常與部領導和同事研究,努力探索在保證準確性、嚴肅性的同時,增強版面的可讀性。一版開辟了“今日導讀”、“熱聞”等欄目,信息量、時效性、貼近性都有所增強。他和同事還做了許多有益的嘗試,如做大主圖,配以標題;辟出一列邊欄,刊發簡訊,等等。
這些年幾乎所有的重大新聞事件,他都參與報道,可貴的是,基本做到了“零差錯”。他編輯或參與編輯的稿件、專欄、版面,不少受到中宣部《新聞閱評》的肯定,如2007年全國兩會時的“兩會專版”、2008年北京奧運會和全國農運會系列報道、2009年2月的“三農政策好? 種糧有前途”專欄、2010年春節胡錦濤總書記來閩考察系列報道、今年7月的“共學‘七一’講話? 共謀跨越發展”專欄等。
他有較強的組織策劃能力,多次領銜組織“兩重”報道。其中,主要由他負責組稿、編輯的“經典中國? 輝煌海西”慶祝新中國成立60周年系列專稿,得到省委主要領導在省委常委會上的肯定和表揚,并且獲第十六屆福建新聞獎一等獎。第六屆泛珠大會在我省舉辦時,他在做好本職工作的同時,擔任大會會刊的主要策劃、組稿、編輯工作。會刊成功出版,獲得組委會和與會嘉賓好評。
因工作業績突出,他多次獲各級表彰,包括被本報報業集團評為十七大宣傳報道先進個人、2005-2006年度和2007-2008年度優秀共產黨員、2008年度先進工作者、2010年度十大標兵,被省委宣傳部評為抗震救災宣傳報道先進個人等。
擔任編輯以來,他獲得各級新聞獎項近30個,其中較重要的有:第十七屆中國時事報道獎一等獎、二等獎,第十五屆福建新聞獎二等獎兩個、三等獎兩個,第十七屆全國省、市、區黨報新聞獎二等獎,第十六屆福建新聞獎一等獎、二等獎、三等獎,第十八屆全國省、市、區黨報新聞獎一等獎、三等獎,第十七屆福建新聞獎特別獎、一等獎兩個、二等獎兩個、三等獎。
三、發揮黨員先鋒模范作用,恪守新聞職業道德,有強烈的集體榮譽感和團結協作精神。
作為一名共產黨員,他始終在政治、思想、行動上同黨中央保持一致,能原原本本按照《黨章》的要求,忠實履行黨員職責,認真學習、貫徹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努力提高政治素養,自覺學習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充分發揮黨員先鋒模范作用。
工作中,他恪守新聞職業精神和職業道德,堅持慎獨、公道、善良、正派。駐站時,無論是地方要員,還是平民百姓,他都一視同仁、客觀對待,從未利用黨報記者的特殊身份謀取私利。在為農民工討薪時,農民工多次送禮,都被他婉拒,反而幾次請農民工吃飯。他寫內參反映某鄉鎮拆遷改建中的問題,該鄉鎮領導幾次請他赴宴面談,都被他嚴詞拒絕。一版編輯是個特殊、敏感的崗位,地方或部門經常要求給予關照,但他始終堅持原則,該發的稿件一定發,不該發的稿件一定不發,從未利用崗位之便,安排“關系稿”,或是搞有償新聞。
他嚴格遵守報社的各項規章制度,對于報社、部里下達的任務,總是任勞任怨、不折不扣完成。他尊敬領導,團結同事,無論為人、為文,都積極主動地向領導、同事學習,并善于吸納意見、取長補短。要持續做好夜班工作,休息十分重要,而且許多家事要在休息時間處理,但同事有事要換班,或要他頂班時,他從不拒絕。同事有難處,他也是出錢、出力,盡心幫忙。要聞編輯部是個團結協作、戰斗力強的集體,他在其中作出了應有的貢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