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加載中... 如何破解“四老”現象,走出怪圈,使地方黨報的社區報道緊扣時代,更加鮮活更具生命力? □?張云波 報道題材老,報道對象老,表現手法老,新聞語言老,這四個問題,已在很大程度上制約著地方黨報社區報道領域的進一步拓展,并遠離現代讀者需求,值得深入思考,亟待探索破解。 改變傳統思維,拓寬報道視野 選題上可以著眼于:轄區單位的文明共建;都市村莊流動人口的管理;社區居民的交往,新型鄰里關系的建立等,題材非常豐富,需要記者以新視角和多元的思考、表現。 對一些社區活動的報道,不妨換種思維,少加或不加主觀色彩。對一些傳統“表揚稿件”的處理,不妨改變文章切口,換種表述方式,賦予時代氣息。如有些社區義工志愿行為,助老助殘,做善事等等就是有益的社會實踐,沒必要拔高或簡單地列為“好人好事”。 關注新的生活方式,拓寬報道對象 社區是多元繽紛的。報道的筆觸不應該忽略流動人口、打工者、商戶,低保人群、時尚人群、特殊愛好者、剩女宅男等都市生活中涌現出的新群體。2011年7月20日,武漢市委機關報《長江日報》社區版刊登的《退休金租場地改編50多首民曲——“潮老頭”弄爵士樂隊吸引粉絲》一文,生動有趣,其樂融融,健康向上,不僅令讀者產生興趣,還很想參與其中。 在進入數字化時代的今天,尤其要爭取80后、90后年輕讀者群,在報道方式、報道內容上逐漸符合新一代的口味和閱讀習慣,讓社區報道多樣化更富活力。避免社區報道的閱讀對象最終淪落為中老年讀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