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加載中...
其次,根在做人。如果說根在人民,根在服務人民,是一個母概念,那么根在做人就是一個子概念。我們的整個新聞戰線、新聞隊伍、新聞工作的宗旨是服務人民,我們的生存情況好壞,效益盛衰、品牌強弱是與我們服務人民的情況相聯系、相一致的。但具體到新聞隊伍中的從業者,則有一個是否成為合格乃至優秀新聞人的問題。因為服務人民不是一句抽象的要求,它要求我們在服務人民的旗幟下,成為一位有責任的新聞人,成為一名既有責任心,又有責任力的新聞人。從大的方面說,黨的服務人民的宗旨是要靠一支又一支有責任感、使命感的新聞團隊來實現、來體現的;從小的方面看,一個人能否履行黨的新聞工作的宗旨,能否成為一名出色的新聞人,則在于你的責任感的大小與責任力的強弱。只要我們的新聞從業人在發現新聞線索、策劃新聞選題、執行采編任務的過程中,能夠經常性地發問“我負責任了嗎?我盡責任了嗎”,并且能夠給出底氣十足的回答,那么你就可能是一位有責任的新聞人。從某種意義上說,“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就是要培養出敢于負責任,能夠負起責任,并且出色履行職責的新聞人。 再次,根在有情。在新聞采編過程中,倡導清新樸實、生動鮮活、言簡意賅的文風,注意學習借鑒群眾語言,提升新聞作品的吸引力和感染力,的確有很強的針對性。這些年來,新聞工作作為黨的整體工作的一條重要的戰線,在改革、開放、發展中發揮了極為重要的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本身也經歷了改革、開放、發展的歷程,作為軟實力的地位日益凸現,但是也應承認,在社會對新聞的過度需求及數字技術、網絡技術進入傳媒領域以后,新聞泡沫的現象相當嚴重,有的不是到第一線,到最前方采集帶有露水珠的鮮活新聞,而是熱衷于或習慣于靠網絡下載,用電話采訪,在新聞通稿里討生活,為拼湊材料費腦筋,結果呢?我們的諸多新聞作品不僅得不到讀者的響應,反而產生了負效應,影響了新聞媒體的公信力,也影響了黨與人民群眾的聯系。從這個意義上講,提出“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的方向該是多么必要和重要!當然要真正解決文風的問題,還必須在深入基層的過程中,不斷加深同人民群眾的感情。語言和文風是感情的流露和表達,當你的感情融入群眾的感情,當你的感情與群眾的感情水乳交融的時候,你的群眾語言和樸實的文風就會自然而然地流淌出來。群眾的生動語言就會很順利地進入你的采寫語言系統,質樸的文風由此而成。所以下基層關鍵是要真心實意地與群眾打成一片,為他們服務,做他們所需。下基層也不是一時一地的,應是經常性、制度化的,是必修課。要有考評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