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加載中...
新聞生產的新聞理論 一個事件/議題成為新聞的可能性; 與事件的重要性成正比; 與認為內容重要的受眾規模成正比。 新聞生產理論的美國學者約翰·H·麥克馬那斯在考察美國市場新聞業后指出,“獲取最大化利潤的商業目標主導著新聞生產,以至于理性運作的新聞部門必須照此行事,展開相互競爭,盡力提供成本最低、受眾最廣的內容組合,為廣告商獲取其最感興趣的消費者,并最終保護贊助者和投資者的利益”。對于強調“政治家辦報”的中國報業而言,居于市場力量之上的是政治,這是判斷新聞價值的決定性因素。不過,并非所有題材都涉及政治,在非政治領域,新聞理想讓位于商業現實的趨勢將會越來越明顯,這也是報業市場化導致價值理性逐漸讓位于工具理性的必然結果。 學者曹鵬在分析2010年全國兩會報道時以“錄音筆事件”為例指出,提尖銳問題的是都市類報紙的記者,首次公開報道的也是都市類報紙,而官方主流媒體對此事一直沒有披露。觀察國內報業市場不難發現,越是市場化程度高的報紙,進取心越是強烈,“民本”立場越是鮮明,更能滿足讀者的需求。 市場化讓報紙由“官本位”轉變為“民本位”,這其實與“以人為本,執政為民”的理念是一致的。 公眾參與:改變議程設置的社會力量 議程設置向來是新聞專業人士的“專利”,但是,伴隨著Web2.0技術的發展,尤其是微博客的出現,公眾日漸成為報紙新聞線索的重要來源和議程設置的有力推動者。 曾經轟動一時的“廣州地鐵3號線北延段驗收作假”事件就是一個典型案例。2010年8月30日,高級工程師鐘吉章在新浪博客上發表題為《“冒死爺”爆料:通往2010廣州亞運會的死亡之路》的博文,揭露廣州地鐵三號線北延段的工程驗收報告作假。據他聲稱,在此之前,他曾向廣州地區一家報社爆料,但石沉大海杳無音信。在接下來的一個多月里,這篇令人不安的博文同樣未引起媒體注意。直至同年10月9日,離廣州亞運會還有一個多月,有網友在新浪微博上對它進行了推介,被《新快報》記者發現、迅速采訪核實并于第二天見報,立刻引發社會輿論轟動,眾多媒體紛紛跟進報道,其中包括了當初未采納鐘吉章爆料的報社。 在這一事件中,報紙經歷了主動不報道和被動報道的轉換,其推動力來自微博平臺的公眾參與。鐘吉章向報社報料,互動范圍僅限于兩者之間。但是,當一名“加V”的博主實名發表博文時,至少在信源上具備了一定的可靠性,如果還有眾多博友轉發和評論,這篇博文甚至可稱之為“類新聞”,其鏈條式的廣泛傳播引發了社會廣泛關注,從而對政府部門形成輿論倒逼壓力。另一方面,線索在微博上公之于眾,媒體視而不見就很可能走漏新聞,而記者偷懶或隱瞞線索也越發困難。 “廣州地鐵驗收作假”事件是不是孤例?早在2009年底,中國社科院發布的《社會藍皮書》就指出,當年影響力較大的社會熱點事件有30%是由網絡率先公開爆料而引發公眾關注的。這些年來,我們已經深切地感受到,對“網友曝”的封殺難度越來越大,因為沒有人可以絕對壟斷傳播渠道,議題發布的主動權有少部分掌握在網民的手中。 公眾參與能夠影響報紙議程設置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網絡問政”得到了政府的重視。2008年6月20日,胡錦濤總書記到人民網與網友在線交流,成為“中國第一網民”。隨后,各省市的黨政“一把手”紛紛“觸網”,通過各種形式上網問政于民、問計于民,從而開啟了官民互動的新時代。據2010年一項相關調查,超七成公眾認為網絡表達將成中國民主建設的新通道,近六成人認為有助于拉近政府與民眾距離。 也有學者認為,網絡輿論的興起和繁榮其實只是彌補或填充了官方主流媒體的失職或功能欠缺,如果黨報、政府通訊社與國家電視臺都能客觀地針砭時弊,“網絡問政”也就不至于如此活躍。 作為黨報延伸和補充的都市類報紙,應當順應時代變化,提供更多表達、參與的機會,讓公眾成為報紙的主角,從而獲取公眾的信任和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