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加載中... 《傳媒》供稿 文/劉玲華 穿越血與火的歷史煙云,歷經建設與改革的風雨洗禮,偉大的中國共產黨迎來了她九十周歲的生日。作為輿論宣傳的“喉舌”,我黨的新聞播音事業歷經了七十一個春秋。滄海桑田,伴隨著烽火硝煙的革命戰爭歲月,伴隨著社會主義建設的艱苦探索,伴隨著改革開放和現代化的偉大進程,黨的新聞播音事業走過了光輝的歷程,新聞播音的風格也在不斷變遷。 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 從無到有、艱苦創業;愛憎分明、慷慨激昂 1940年12月30日,通過無線電波,從革命圣地延安傳出了一個明朗響亮、振奮人心的聲音:“延安新華廣播電臺,XNCR,現在開始播音……”這是我國人民廣播第一位播音員徐瑞彰(播音名:麥風)發出的第一聲呼號。這聲音,同當時彌漫在中國天空的反動、虛偽、庸俗、沒落的聲音形成了鮮明的對照;這聲音,代表著中國勞苦大眾的心聲,體現著中國共產黨堅定豪邁、堂堂正正的真理之聲;這聲音,宣告了中國人民廣播的誕生,標志著人民廣播播音的開始。 1940年春,黨中央決定成立廣播委員會,由周恩來同志擔任主任,負責領導和籌建工作。同年12月30日,開始播音,呼號為XNCR(按照當時國際規定,中國無線電臺的呼號第一個字為英文字母X。NCR代表New China Radio,意為新中華廣播電臺)。當時擔任播音工作的是徐瑞彰、姚雯、肖巖、孫茜四位女同志。 當時的工作條件很艱苦,播音室是一間十幾平方米的窯洞,洞內四周釘著延安生產的粗毛毯,作為隔音用。播音桌上只有一個話筒和一本字典,播音設備還有一臺破舊的手搖唱機和二十幾張唱片。 我黨最早的新聞播音員都沒有經過正規的專業訓練,但是他們都懷著飽滿的政治熱情和高度的責任感,以勇敢的開拓者的姿態,獨立開創了人民廣播的一代新風。由于當時沒有錄音設備,全部節目都是直播,因此如果出錯就無法挽回。他們面對這樣的艱苦的環境和工作條件,發揚負責嚴謹的工作作風,出色地完成了黨交給他們的任務。 1943年春,因為廣播發射機發生重大故障,被迫取消播音,直到1945年8月30日才得以恢復。在延安新華廣播電臺恢復播音前后,張家口和哈爾濱等人民廣播電臺也相繼建立。 1947年3月,國民黨軍隊進犯延安,在這以后的兩年間,延安新華廣播電臺四遷臺址,行程兩千多公里,但人民廣播的聲音,始終堅持不斷。 當時,陜北艱苦轉戰中的毛澤東也一直堅持收聽新華廣播電臺的廣播。一次,毛澤東聽過錢家楣慷慨激昂、鼓舞人心的播音后,稱贊說:“這個女同志好厲害,罵起敵人來義正詞嚴!講到我們的勝利也很能鼓舞人心,真是憎愛分明,這樣的播音員要多培養幾個!” 1948年5月,黨中央離開陜北來到河北平山縣西柏坡村,新華廣播電臺也隨新華總社一起遷到平山。 1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齊越、劉涵、吳影、姚琪等播音員由徐邁進帶隊接管了位于西長安街的國民黨電臺。2月2日上午11時40分,北平新華廣播電臺以聶耳作曲的《大路歌》為前奏曲開始播音,從此人民的聲音響徹這個古老而又新生的城市。 在艱苦的戰爭年代,新華廣播電臺的播音,開創了中國無產階級的、 民族化的一代新風,是革命戰爭年代中國無產階級和人民大眾戰斗風格的生動體現。新聞播音中包含著時代的風云、人民斗爭的烈火、民族解放的巨瀾,體現出摧枯拉朽、勢不可擋的磅礴氣勢,貫穿著憎愛分明、堅定豪邁的情感,同時又顯示出沉著從容、真理在握、穩健大度、樸素平易的氣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