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加載中...
改革開放新時期: 大膽創新、科學發展;彰顯個性、貼近群眾 1978年12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我國跨入社會主義建設的新時期,廣播電視事業也步入全面改革振興的新階段。 在黨的正確領導下,新聞播音事業大膽創新,求真務實,蓬勃發展。 1976年7月1日,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的前身——《全國電視新聞節目聯播》開始在當時的北京電視臺播出,內容主要是各地電視臺寄來或專程送來的電視新聞片。當時電視新聞都由膠片拍攝,加上路途遙遠,等到膠片送到北京再沖洗出來播出,新聞往往成為舊聞,播音員的背景也只是一塊的白底藍字標牌,但這并不影響其成為中國最有影響的新聞節目。 1981年元旦,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徐曼主持的《空中之友》節目開播,標志著廣播電視中一種新的節目形式——主持人節目的出現。它突破了固有模式,使受眾耳目一新,給廣播電視節目帶來了新的活力。主持人節目很快在全國推廣,電臺的徐曼、電視臺的沈力等成為有較高知名度的主持人。 1981年8月,中央廣播事業局在北京召開了全國播音經驗交流會,糾正十年動亂期間的那種“高調門兒”、“喊叫式”的播音,提出了“大膽創新,百花齊放”的口號。這次會議使播音業務研究和語言實踐生動活潑地開展起來。 從1982年報道中國共產黨十二大開始,中央把重大時政新聞的發布時間從20點提前至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的播出時間19點,重要新聞首先在《新聞聯播》中發布。從此,不論國際新聞還是國內新聞,不論中央政令還是地方民生,《新聞聯播》都是最權威的發布。《新聞聯播》播音員端莊大方,字正腔圓,音色洪亮,代表國家的形象,向全國乃至世界傳遞中國的聲音。 1986年12月15日,珠江經濟廣播電臺采用主持人串聯直播的大板塊節目形態,以兩三個小時為一節,播出綜合性內容,大量播出聽眾參與的談話節目,以及群眾來信、點播、評論、意見等等,使聽眾最大限度地參與到節目中。一年中聽眾來信超過一百萬封,每天打來的聽眾電話達300多次。從此改變了以往廣播帶有說教色彩的傳播模式,這種全新的交流模式——“珠江模式”風靡全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