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加載中... 《傳媒》供稿
文/劉玲華
穿越血與火的歷史煙云,歷經建設與改革的風雨洗禮,偉大的中國共產黨迎來了她九十周歲的生日。作為輿論宣傳的“喉舌”,我黨的新聞播音事業歷經了七十一個春秋。滄海桑田,伴隨著烽火硝煙的革命戰爭歲月,伴隨著社會主義建設的艱苦探索,伴隨著改革開放和現代化的偉大進程,黨的新聞播音事業走過了光輝的歷程,新聞播音的風格也在不斷變遷。
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
從無到有、艱苦創業;愛憎分明、慷慨激昂
1940年12月30日,通過無線電波,從革命圣地延安傳出了一個明朗響亮、振奮人心的聲音:“延安新華廣播電臺,XNCR,現在開始播音……”這是我國人民廣播第一位播音員徐瑞彰(播音名:麥風)發出的第一聲呼號。這聲音,同當時彌漫在中國天空的反動、虛偽、庸俗、沒落的聲音形成了鮮明的對照;這聲音,代表著中國勞苦大眾的心聲,體現著中國共產黨堅定豪邁、堂堂正正的真理之聲;這聲音,宣告了中國人民廣播的誕生,標志著人民廣播播音的開始。
1940年春,黨中央決定成立廣播委員會,由周恩來同志擔任主任,負責領導和籌建工作。同年12月30日,開始播音,呼號為XNCR(按照當時國際規定,中國無線電臺的呼號第一個字為英文字母X。NCR代表New China Radio,意為新中華廣播電臺)。當時擔任播音工作的是徐瑞彰、姚雯、肖巖、孫茜四位女同志。
當時的工作條件很艱苦,播音室是一間十幾平方米的窯洞,洞內四周釘著延安生產的粗毛毯,作為隔音用。播音桌上只有一個話筒和一本字典,播音設備還有一臺破舊的手搖唱機和二十幾張唱片。
我黨最早的新聞播音員都沒有經過正規的專業訓練,但是他們都懷著飽滿的政治熱情和高度的責任感,以勇敢的開拓者的姿態,獨立開創了人民廣播的一代新風。由于當時沒有錄音設備,全部節目都是直播,因此如果出錯就無法挽回。他們面對這樣的艱苦的環境和工作條件,發揚負責嚴謹的工作作風,出色地完成了黨交給他們的任務。
1943年春,因為廣播發射機發生重大故障,被迫取消播音,直到1945年8月30日才得以恢復。在延安新華廣播電臺恢復播音前后,張家口和哈爾濱等人民廣播電臺也相繼建立。
1947年3月,國民黨軍隊進犯延安,在這以后的兩年間,延安新華廣播電臺四遷臺址,行程兩千多公里,但人民廣播的聲音,始終堅持不斷。
當時,陜北艱苦轉戰中的毛澤東也一直堅持收聽新華廣播電臺的廣播。一次,毛澤東聽過錢家楣慷慨激昂、鼓舞人心的播音后,稱贊說:“這個女同志好厲害,罵起敵人來義正詞嚴!講到我們的勝利也很能鼓舞人心,真是憎愛分明,這樣的播音員要多培養幾個!”
1948年5月,黨中央離開陜北來到河北平山縣西柏坡村,新華廣播電臺也隨新華總社一起遷到平山。
1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齊越、劉涵、吳影、姚琪等播音員由徐邁進帶隊接管了位于西長安街的國民黨電臺。2月2日上午11時40分,北平新華廣播電臺以聶耳作曲的《大路歌》為前奏曲開始播音,從此人民的聲音響徹這個古老而又新生的城市。
在艱苦的戰爭年代,新華廣播電臺的播音,開創了中國無產階級的、
民族化的一代新風,是革命戰爭年代中國無產階級和人民大眾戰斗風格的生動體現。新聞播音中包含著時代的風云、人民斗爭的烈火、民族解放的巨瀾,體現出摧枯拉朽、勢不可擋的磅礴氣勢,貫穿著憎愛分明、堅定豪邁的情感,同時又顯示出沉著從容、真理在握、穩健大度、樸素平易的氣派。
新中國成立到文化大革命結束時期:
迅速壯大、構建體系;激情澎湃、高調鼓勁
1949年10月1日,丁一嵐和齊越登上天安門城樓,現場廣播了開國大典的盛況,這是我國人民廣播首次對全國進行重大政治慶典的實況廣播工作。丁一嵐和齊越望著冉冉升起的鮮艷的五星紅旗,激動地對聽眾說:“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旗,現在正由毛主席親手把她升起”,“她象征著中國的歷史已經走入一個新的時代,我們的國旗——五星紅旗將永遠飄揚在人民祖國的大地上”。從這一天起,人民播音事業也翻開了新的一頁。
新中國成立時,全國的廣播電臺已發展到40多座,并形成了一定規模的播音隊伍。隨著廣播事業的蓬勃發展,人民播音也進入了一個生機勃勃的大發展時期。
1949年12月5日,北京新華廣播電臺正式更名為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從全國各地電臺抽調來一批優秀播音員,并從青年學生中招收了一批新人。
1952年12月2日,在中央廣播事業局召開了第一次全國廣播工作會議。這個座談會討論了播音工作的性質、任務、作用和重要性,以及對播音員的要求和應學習的內容。提出“播音員應是有豐富政治情感和藝術修養的宣傳鼓動家”,“要求每一個播音員都應是人民的喉舌,要使自己的聲音真正表現出偉大的中華民族的氣魄”。還要求建立嚴格的工作制度,例如與編輯的聯系制度、試播制度、監聽制度和播音員考績制度等。
建國初期,一項重大的宣傳報道就是抗美援朝戰爭的報道。中央和全國各地廣播電臺的播音員滿懷激情地播出了大量的來自朝鮮戰場的捷報、書信以及消息和通訊,歌頌了中國人民志愿軍保家衛國的英勇事跡,對全國人民進行了愛國主義和國際主義教育。魏巍寫的《誰是最可愛的人》播出以后,反響極大,人民播音也日益深入人心。
在大規模的建設時期,社會主義建設事業蒸蒸日上,捷報頻傳,播音員播出大量的生產建設消息,鼓舞了人民群眾在黨的領導下自力更生、奮發圖強、建設新中國的熱情。播音員播出的《鞍山無縫鋼管廠建成》、《長春第一汽車廠動工興建》、《跑在時間前面的人——王崇倫》等一系列新聞報道,組成了新時代的頌歌。這些播音,感人至深,催人奮進。
這一時期是廣播事業迅速發展的時期,節目內容較建國前要廣泛得多,形式也更為豐富。播音員在播新聞、評論、通訊的同時,也開始參加錄音報道、時事對話、廣播大會、劇場實況轉播的播音。
隨著播音事業的發展,播音業務和理論研究也逐步深入,走向系統化和正規化。1955年3月,全國播音業務學習會在北京召開,這是新中國成立后第一次全國性播音會議,同時這次會議是一個內容十分豐富的業務學習會。來自全國的播音員代表不僅學到了許多有關業務方面的知識和方法,更重要的是,認識了播音的重要性,鞏固了專業思想,端正了對工作的認識,對以后全國播音工作的發展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1958年5月,我國第一座電視臺——北京電視臺開始試播。從中央臺(廣播)播音部調來的沈力成為我國第一位電視播音員。
初創時期的電視臺沒有自己的新聞評論,播出的新聞評論節目就是圖片影像資料配以播音員朗讀的述評稿,或者干脆就是由播音員口播《人民日報》、新華社等發表的評論,節目形式比較單一,而且圖片與聲音大多匹配不起來。由于報紙評論和廣播評論由來已久,所以電視新聞評論樣式主要仿照這兩者,并把聲音和圖片結合進行傳播,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文化大革命”結束。
為了適應廣播電視發展對專門人才的需要,1954年,我國建立了第一所培養廣播專門人才的學?!本V播學院。1963年正式招收播音專業學生,從此我國有了培養播音專門人才的正規學校。
1949年到1966年,在黨的正確領導下,我國的廣播電視事業得到長足發展,同時播音隊伍也迅速壯大。正如1952年第一次全國廣播工作會議提出的“播音員應是有豐富政治情感和藝術修養的宣傳鼓動家”,“每一個播音員都應是人民的喉舌,要使自己的聲音真正表現出偉大的中華民族的氣魄”那樣,這一時期的播音風格主要是用激情澎湃的語言和語調去為奮勇向前的解放軍戰士、為熱情似火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們高調鼓勁,這樣的播音風格有著那個時代的烙印,是那個時代的需要,同時也促進了那個時代的發展與進步。
“文化大革命”開始后,播音事業同其他事業一樣,遭到嚴重破壞。許多播音員被扣以“反動權威”、“黑五類”、“修正主義”等帽子,受到批判,調離播音崗位。“文革”初期,各地方臺都撤銷自辦節目,全天轉播中央臺節目。有的臺,播音員全部下放勞動。在極“左”路線的沖擊下,延安、陜北和新中國成立后播音方面的許多優良傳統被拋棄,“高、平、空”的大喊大叫,充斥在電波中。
改革開放新時期:
大膽創新、科學發展;彰顯個性、貼近群眾
1978年12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我國跨入社會主義建設的新時期,廣播電視事業也步入全面改革振興的新階段。
在黨的正確領導下,新聞播音事業大膽創新,求真務實,蓬勃發展。
1976年7月1日,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的前身——《全國電視新聞節目聯播》開始在當時的北京電視臺播出,內容主要是各地電視臺寄來或專程送來的電視新聞片。當時電視新聞都由膠片拍攝,加上路途遙遠,等到膠片送到北京再沖洗出來播出,新聞往往成為舊聞,播音員的背景也只是一塊的白底藍字標牌,但這并不影響其成為中國最有影響的新聞節目。
1981年元旦,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徐曼主持的《空中之友》節目開播,標志著廣播電視中一種新的節目形式——主持人節目的出現。它突破了固有模式,使受眾耳目一新,給廣播電視節目帶來了新的活力。主持人節目很快在全國推廣,電臺的徐曼、電視臺的沈力等成為有較高知名度的主持人。
1981年8月,中央廣播事業局在北京召開了全國播音經驗交流會,糾正十年動亂期間的那種“高調門兒”、“喊叫式”的播音,提出了“大膽創新,百花齊放”的口號。這次會議使播音業務研究和語言實踐生動活潑地開展起來。
從1982年報道中國共產黨十二大開始,中央把重大時政新聞的發布時間從20點提前至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的播出時間19點,重要新聞首先在《新聞聯播》中發布。從此,不論國際新聞還是國內新聞,不論中央政令還是地方民生,《新聞聯播》都是最權威的發布。《新聞聯播》播音員端莊大方,字正腔圓,音色洪亮,代表國家的形象,向全國乃至世界傳遞中國的聲音。
1986年12月15日,珠江經濟廣播電臺采用主持人串聯直播的大板塊節目形態,以兩三個小時為一節,播出綜合性內容,大量播出聽眾參與的談話節目,以及群眾來信、點播、評論、意見等等,使聽眾最大限度地參與到節目中。一年中聽眾來信超過一百萬封,每天打來的聽眾電話達300多次。從此改變了以往廣播帶有說教色彩的傳播模式,這種全新的交流模式——“珠江模式”風靡全國。
為了滿足不同受眾的需要,專業化的節目和頻道開始出現。1987年2月1日,中央電視臺播出以經濟節目為特色的第二套節目。1995年3月,東方廣播電臺開播了全國首家專業金融臺。1995年11月,中央電視臺開播了體育(CCTV-5)、電影(CCTV-6)、文藝(CCTV-8)、少兒軍事科技農業(CCTV-7)等4個衛星電視頻道。頻道專業化和受眾細分化使廣播電視的信息服務功能不斷增強,內容更加充實,直播連線、特邀嘉賓、入戶訪談等群眾參與、開放交流的方式使廣播電視播音員、主持人的語言更加生動活潑,與受眾的交流更加直接。
這些變化使得播音員主持人的語言表達呈現出了新的特點,在端莊大方、真誠樸實的基礎上,又增添了貼近群眾生活、親切自然的色彩,對象感更明確,交流感更強烈,與受眾的距離更接近,給人以清新流暢之感。
從1993年5月1日《東方時空》的問世、1994年4月1日《焦點訪談》的推出,再到1996年5月17日《新聞調查》的開播,中央電視臺完成了電視新聞報道改革的三部曲。1997年中央電視臺更是大刀闊斧,對香港回歸、中共十五大召開、長江三峽勝利實現大江截流等一系列重要新聞進行了直播報道,這一年也被稱為“中國電視直播年”。
在直播廣泛采用的同時,播音員主持人的語言表達也呈現出新的特點。新聞節目的播報語速普遍加快,同時語言表達的重點更明確、節奏更明快、邏輯更嚴謹、語言更流暢、現場報道更直接更鮮活。
新世紀,隨著技術的不斷創新,新聞事業加速發展,新聞播音事業也進入高速前進、科學發展的時代。同時,網絡、手機等新興媒體的興起,給新聞播音事業的發展也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
2003年7月1日,中央電視臺新聞頻道正式開播,通過衛星覆蓋全國,全天24小時播出,整點新聞以最快的速度向觀眾提供最新的國內國際新聞資訊,突出時效性和信息量,實現滾動、遞進、更新式報道。這給電視新聞播音員、主持人帶來了新的挑戰,也由此誕生了一批名主播、名主持人。
2004年1月1日,享譽數十年的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第一套新聞綜合頻率,以“中國之聲”的呼號全新登場。全天播音21小時30分,分八大節目板塊,由頻率總主持人和欄目分主持人合作全程直播,充分彰顯“與世界同步,與時代同行”的傳播理念。
2008年南方冰雪災害期間,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中國之聲”推出不間斷的特別直播《愛心守望 風雪同行》,報道總時長182小時。2008年汶川地震,中央電視臺第一套節目和新聞頻道在震后不到一小時的時間內就打破原有節目板塊,推出全天候直播的特別節目,采用播報、訪談、連線等多種方式,整合畫面、影像、聲音等多種傳播手段,不間斷地向全國和世界報道災情。此次特別直播節目總時長達1000小時40分,創電視直播歷史紀錄。這些重大報道,很好地起到了凝聚民心、引導輿論的作用,真實地反映了黨和政府執政為民的具體行動。
在近年來的重大新聞報道中,新聞播音在權威發布的基礎上突顯個性化,使得新聞播音員不再是一個“播報員”,觀眾看到的是一個個“活生生的人”在述說國家的變化、遠方的故事,觀眾看到的是一個個與群眾同呼吸、共命運的“朋友”在告知黨和國家的決策。新聞播音風格的這種改變與進步,來源于對生活的貼近,對群眾的貼近,對實際的貼近,同時也是和諧社會發展的需要,是新聞播音自身生存與發展的需要。
為表彰優秀的廣播電視節目主持人、播音員,中國廣播電視學會節目主持人委員會于1993年創立“中國播音主持金話筒獎”。1997年,該獎被納入廣播電視界最高級專家獎——“中國廣播電視學會獎”,成為中國播音主持界最高等級的大獎?!敖鹪捦勃劇痹u選,在面向全國廣泛征集參評者和作品之后,歷經初評、復評、終評等嚴格程序,終評由廣電業界有關領導、專家及受眾代表組成的終評委員會評定,每屆有40個優秀的作品和人物入選“金話筒獎”。廣播電視新聞播音員和播音作品是“金話筒獎”評選的重點,每屆的評獎與頒獎活動有力地促進了全國播音員、主持人的相互交流與學習,對推動我國新聞播音事業的發展起到了十分積極的作用。
2009年12月28日,中國國家網絡電視臺上線。同年12月31日,由新華社主辦的中國新華新聞電視網(CNC)開播,于2010年1月1日正式上星向亞太地區和歐洲部分地區播出。在科技創新帶來的新媒體浪潮的推動下,我黨的新聞播音事業也在走上新的征途。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在建黨九十周年之際,回顧我黨新聞播音事業的光輝歷程,記錄新聞播音的風格變遷,是為了未來新聞播音能更好地為黨的事業服務,為人民群眾服務。 (作者系南昌大學新聞學在職研究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