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加載中... 《傳媒》供稿
文/歐定敬
增刊,就是報刊逢紀念日或有某種需要時另出的冊子。根據新聞出版總署《期刊出版管理規定》,期刊可以在正常刊期之外出版增刊,每種期刊每年可以出版兩期增刊。在期刊總量控制、新刊審批從緊從嚴的背景下,對期刊社(或編輯部)而言,增刊無疑是一種寶貴的資源。如何開發利用增刊資源,使之發揮應有的效用,值得認真探討。
我國期刊增刊利用情況
《收獲》、《小說月報》、《中篇小說選刊》等文學期刊,憑借作家作品資源和成本優勢,推出長篇小說或中篇小說專號增刊,都取得了不錯的收益。
教育類期刊在增刊運作方面,《作文大王》主打欄目的做法頗具代表性。廣西師范大學雜志社出版的《作文大王》期刊,形成了一些具有特色的注重讀者參與的期刊名牌欄目,月發行量達到50萬冊。該刊對這些名牌欄目進行擴充,把欄目內容擴展成增刊。例如,由“笑話笑畫”欄目策劃了“小學生幽默笑話作文大賽”,由此推出“小學生幽默笑話作文”主題增刊,在增刊編輯中,配以漫畫、寥寥數語的語文知識點評等,使小學生幽默笑話作文的寫作和閱讀不僅僅停留在“可樂”層面上,“可樂”之后還有回味,讓小讀者學到點滴語文知識。再如以趣味語文知識為主題,注重讀者參與性閱讀和互動性交流的“笑傲語文江湖”、“年度作文大王大賽”等以正刊主打欄目延伸出來的增刊多年重印。這樣的增刊策劃,依托正刊的欄目策劃和活動,又使正刊組織的讀者活動深度延伸,使正刊的經營空間得到了拓展。
社科類期刊多以刊發論文的方式出版增刊,其中不乏高水平的學術論文結集,但某些期刊不問學術水準一概收費撈錢的做法,為眾多作者和讀者所詬病,引起社會對論文增刊的普遍質疑。
社科類期刊出好增刊的四點感悟
筆者在《就業與保障》雜志社工作期間,曾策劃推出了一期“創業去——海西青年創業專刊”,取得了“雙效俱佳”的成績。現結合“創業去——海西青年創業專刊”這一案例,談談對社科類期刊出好增刊的四點感悟:
一是策劃要貼近現實需要。 伴隨著社會轉型、經濟結構調整和大量新增勞動力涌現,我國的就業形勢依然嚴峻。調查數據顯示,當年我國城鎮新增的求職人員達2400萬人,通過多方努力,能夠實現就業的僅為1200萬人,持續增長的大中專畢業生,進一步加大了就業壓力。就業崗位的嚴重缺失,勢必要求青年人轉變就業觀念,激發創業熱情。青年創新、創業是一個國家長久興盛的基礎。事實上,通過政府的正確引導和青年人的努力拼搏,福建省在推進海峽西岸經濟區(簡稱“海西”)建設的實踐中,已經出現了一批不等不靠、敢為人先、自強不息的青年創業者,從他們身上可以提煉出許多值得弘揚、借鑒的創業精神和榜樣力量。
就業是民生之本,保障是民生之福,筆者認為,作為一份關注民生的社科類期刊,《就業與保障》雜志理應在引導青年就業創業方面有所作為。于是,貼近青年群體,組織資深記者走近青年創業英雄,書寫創業故事,面向大中專畢業生策劃推出一期旨在推進青年創業的勵志性增刊的想法浮出水面。筆者精心準備的策劃案提出后,得到了共青團福建省委的認可和大力支持,為增刊的順利實施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增刊策劃從時代大背景出發,貼近青年就業創業的現實需要,出版后受到多方好評和青年讀者的喜愛,發行量上萬冊,“雙效”俱佳。尤其是出版一個月后,黨的十七大報告明確提出“實施擴大就業的發展戰略,促進以創業帶動就業”、“完善支持自主創業、自謀職業政策,加強就業觀念教育,使更多勞動者成為創業者”、“支持海峽西岸和其他臺商投資相對集中地區經濟發展”,筆者感到增刊主題與十七大精神相當契合,策劃立意較高,因此備受鼓舞。
二是選擇合適的文體樣式。筆者很喜歡一位資深出版人“適應即是美”的提法。適應目標讀者群需要的內容和形式,對他們來說才是好的、美的,才能贏得他們的心。
“創業去”專刊采用了創業故事加實用信息的文體樣式,增刊的主體內容用故事樣式來呈現,其后輔以有關自主創業的實用信息。之所以作此選擇,是基于如下觀察思考:“看不見的手”點燃了民眾創造財富的熱望,伴隨著民間力量的勃發,民間話語也開始“噼啪”作響。媒體本來就是時代變遷的記錄者和晴雨表,加之買方市場已經形成,新聞出版業的發展客觀上需要受眾扶持,貼近百姓生活,走“民間路線”便成為一種必然選擇。“民間路線”與當代社會的變化息息相關,生活變得越來越實在,人們的精神需求也在有目的地向現實性、生活化轉移。“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的“三貼近”原則,不僅是新聞宣傳的要求,同時也是新聞出版業進一步發展壯大的必由之路。如今,故事迎來了前所未有的大發展局面。全國故事類期刊加上辟有故事專版的報紙達百余種。電視臺也紛紛推出故事形式的節目,如中央電視臺的“財富故事會”和“講述”、重慶電視臺的“霧都夜話”、江西電視臺的“傳奇故事”、福建電視臺的“都市夜話”等等。故事讀者群已從傳統的老、少群體向青、壯年群體發展。青年人自主性強,討厭灌輸、說教,選擇創業故事這種民間、親和的樣式,將海峽西岸青年創業英雄的成長歷程向他們娓娓道來,意在產生“潤物細無聲”的效果。采寫力求鮮活、生動,故事精彩,可讀性強,富于感召力,能引發青年讀者的強烈共鳴,促其思考、感悟、選擇。考慮到那些有志于自主創業的青年讀者除了汲取榜樣的力量之外,還迫切需要了解扶持政策、手續程序,我們安排了相關實用信息,比如:創業者應了解哪些法律?大學生自主創業,國家有什么扶持政策?福建《方案》,樣樣對你有幫助;創業前期,跟我這樣辦手續,等等。本著“少講為什么,多講怎么做”的原則,想創業青年之所想,急創業青年之所急,為他們提供貼心服務和切實幫助。
增刊出版后,不少讀者反映喜歡這樣的文體風格,其中好幾篇創業故事還產生了更大的社會影響,被多家媒體和網站轉載。
三是以精品理念引領編輯出版。出版是一項系統工程。編輯、校對、設計、印制,無一不是細活,須以精細之心對待。“創業去”專刊肩負著服務青年創業的使命,同時也肩負著雜志社打造全新形象的使命,我們以精品理念貫穿增刊編輯出版全過程,做好細節,追求整體質量上乘。
增刊從策劃到組織采寫再到編輯出版,歷時半年。編輯對個別無法安排面對面專訪的創業英雄,綜合多方資料,按照創業故事要求對其事跡材料進行改寫。為確保編校質量,雜志社在原有編輯出版流程規范的基礎上,增加了校次和印前審讀。封面和內文版式邀請多名設計者提意見,幾易其稿。正刊內文黑白印刷,紙張材質一般,雜志社為了保證增刊品質,內文改用輕涂紙,全彩印刷,圖文并茂,時尚大氣。由于將精品理念貫穿始終,增刊從內容到形式再到出版品質都達到較高水準,出版不久,就登上了廈門航空公司的主要航班。上航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是增刊精美品質的有力證明。
四是尋求社會力量支持。在增刊策劃實施過程中,尋求共青團福建省委、省青年企業家協會的理解支持,動員社會力量加盟采寫隊伍,讓雜志社受益匪淺。
雜志社要做的青年創業專刊,選擇的專訪對象必須具有代表性和號召力。不搞“帽子”批發,不做“軟文”廣告。青年創業英雄的代表性如何,雜志社拍腦袋不算,得有依據。共青團福建省委給出了依據:中國五四獎章獲得者、福建五四獎章獲得者、福建青年創業成就獎獲得者。最后敲定的16位創業英雄中,既有七匹狼、安踏等全國知名企業的掌門人,又有網龍劉路遠這樣的大學生創業成功的典型,還有一些人物個性鮮明、創業之路跌宕起伏的“硬漢”。省青年企業家協會秘書處專門發函給擬采訪對象,說明專刊意圖,聲明不收任何費用,給我們提供了極大的工作便利。一家規模較小、采編人員偏少的雜志社要實施這個策劃項目,必須借助社會力量充實記者隊伍。除社本部人員外,筆者組織動員了省內外媒體(包括香港媒體)的精兵強將一起行動。成功人士沒有不忙的,有的還常駐外地。有的一時無法確定專訪時間,一旦確定又十萬火急。整個采訪團隊達成了一項共識——這是服務青年就業創業的有意義的策劃活動,每個人都按時保質完成了任務。異地采訪均由所在地媒體朋友相助完成,既及時又節省了差旅費用。筆者深切體會到,小刊社要策劃實施一些相對大的項目,離不開尋求社會力量的支持。
通過“創業去”這本增刊的操作,筆者深感出好增刊,一舉多得:一是為雜志社增添光彩,雜志的社會影響力進一步擴大;二是收獲直接經濟效益;三是為正刊的深化改版轉型探路。(作者系福建青年雜志社副社長、常務副總編,《創業天下》雜志主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