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加載中...
發展、成熟階段(2005~2008年)。最初的“網絡水軍”只是在論壇上大量“灌水”的個體的總稱,沒有經過組織動員,屬于網民的無意識行為。但在2005年左右,隨著互聯網普及速度的加快,網絡公關公司應運而生,并雇用“網絡水軍”對某一事件進行宣傳、批評、揭露,以制造轟動效應,混淆民眾視聽。國內最早的“水軍”源于影視行業,新片上映時,網絡公關公司往往在網絡上招募網民造勢,發帖攻擊或者贊美,以提升人氣。 2006年,草根時代互動營銷公司總經理李海剛為長安奔奔牌汽車量身打造了“奔奔族”這一網絡新詞——生于1975~1985年、社會壓力最大、最熱愛玩樂卻最玩命工作的族群。讓隨后上市的長安奔奔出現排隊加價的現象,營收足足4億元,嘗到了商業甜頭的網絡公關公司隨后如雨后春筍般地出現。 早期的網絡公關公司招募“水軍”時一般采取單線聯系的方式,應聘者都是通過QQ與招聘者聯系,并稱其為“公關”、“策劃”。但隨著網絡“民意”愈來愈深地影響現實輿論,傳統的“水軍”招募模式漸漸地不能滿足需求,于是網絡公關公司對“網絡水軍”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并逐漸形成一套完整的職業分工體系。 “網絡水軍”產業鏈分三級,第一級為京滬粵大中小型網絡公關公司、工作室,他們負責派活、發工資;第二級是中間的“水軍包工頭”,他們負責組織人馬、協調工作任務,掙差價;第三級是“網絡水軍”,以殘疾人和大學生、無職業者為主。水軍中60%以上是兼職的,只有40%是網絡公關公司的專職從業人員。 兼職的“水軍”與網絡公關公司聯系時,過程比較復雜。首先,網絡公司會指派專職人員給“水軍”發布任務,并事先規定好注意事項(如:回帖必須與某內容相關,吻合度在20個字以上等);其次,“水軍”會根據自己的任務進入規定好的論壇、虛擬社區等地發帖;最后,“水軍”要將自己發布的帖子的鏈接交給“水軍包工頭”,“水軍包工頭”匯總后發給公司。24小時后抽查,一旦被刪沒有酬勞,所以發帖者必須不停地頂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