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加載中... 《傳媒》供稿 《世界新聞報》“竊聽門”波及范圍廣泛,引起了方方面面的強烈關注。作為新聞人,我們經常講維護新聞的真實性,需要認真反思的是,應以什么樣的方式去維護新聞的真實性。是以誠信的手段來追求新聞的真實,還是用非法的手段追求真實?強調以正當的方式追求新聞的真實,是不是就是對新聞自由的限制?筆者認為,在這些問題上如果模糊不清,就會迷失方向,誤入歧途。 《世界新聞報》以結束168年發行歷史的方式與讀者告別,不是在新聞的真實性上出了問題,而是采訪手段的不合法性。內容真實與手段失信的矛盾一旦激化,必然不可收拾。真實是新聞的生命,而采訪手段則是整個新聞工作生命線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世界新聞報》報道出來的信息絕大多數是真實的,只強調真實,而忽視生命線中的重要環節,最終也會要“命”。誠信失去了,無異于自殺。 新聞報道出來的真相是一個結果,是新聞工作者所追求的目標。結果是真實的,從采訪目標來看按理應該有了良好效果,但如果采訪過程中用的是非法手段,失去了應有的誠信,就有可能讓“效果”貶值。新聞工作者不能因為目標正確、結果真實,就可以不顧法律和道德而不擇手段地去獲取材料。 報道新聞真實時如何取舍,有兩種情況,一種情況是這種真實是可以公開的,公開出來以后社會反響是好的;還有一種情況,這種真實是不能夠公布的。比如,《世界新聞報》把生病小孩的隱私都公開了,材料雖然真實,但傷害了小孩和家人,也引發眾人的反感。即便是第一種情況,獲取新聞的手段依然要講誠信。新聞自由不能以犧牲別人的自由為代價,危害國家安全、損害民族利益、傷害民眾尊嚴,自由的底線就突破了。過度的、偏激的新聞自由,是不能提倡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