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加載中... 《傳媒》供稿 近日,因卷入“竊聽丑聞”的《世界新聞報》觸發眾怒,在走完了長達168年的發行歷史后,黯然宣布永久停刊。重新審視《世界新聞報》的興衰與沉浮,我們不能不談及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在市場理念的驅動下,西方傳媒愈演愈烈的新聞低俗化傾向。其具體表現為,在新聞報道的內容上將名人趣事、犯罪新聞、暴力事件、災害事件等軟性內容作為報道的重點,強調故事性和事件的煽情效果,用戲劇或文學創作的手法描述新聞過程,片面追求報道的刺激性和趣味性。1843年,約翰?貝爾創辦《世界新聞報》時,就側重報道稀奇古怪的事件。1969年,默多克接手后,更使該報成為低俗化報道的“急先鋒”。曾任《世界新聞報》編輯的保羅?麥克穆倫在接受美國媒體采訪時承認,“我們聽過查爾斯親王與卡米拉的會話;當然,戴安娜的也沒有落下”。此次,盡管壓垮《世界新聞報》的最后一根稻草是它對13歲失蹤女孩米莉?道勒語音信箱的竊聽,但真正的敗因卻是由于報道的低俗化,導致底線的逾越、操守的盡失。 《世界新聞報》事件盡管發生在西方,但是對我國的新聞傳媒同樣具有警示意義。我國的新聞媒體擁有世界上最大的受眾群。眾多媒體堅持正確導向,注重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贏得越來越多群眾喜愛。但同時也應看到,由于我國社會正處于深刻變革之中,體制改革正在深化,各種管理制度和機制還不完善不健全,使各種低俗之風有了可乘之機,在部分媒體特別是在一些小報小刊小臺的文娛報道中也不同程度地存在著低俗現象。它們或是炫耀財富,明目張膽地推銷“拜金主義”,極力登載什么富翁花千萬廣告征婚,熱衷報道豪宅、盛宴、名車和其他奢侈品;或是以“性”為賣點,打“擦邊球”,搞所謂的“人體寫真”,追求“眼球效應”;或是追異獵奇、聳人聽聞,充斥諸如明星緋聞、奇聞怪論、兇殺暴力等。 一直以來,對于媒體中的低俗化現象,受眾十分厭惡,社會輿論強烈譴責。而《世界新聞報》事件使人們進一步認識到媒體中的低俗之風奉行的是物質至上,鼓吹的是道德虛無,矮化了人的思想境界和道德追求,必然會造成社會公德的萎縮和社會風氣的鄙俗,必然會阻滯文化發展和社會進步。它也使人們進一步認識到,肅清媒體中的低俗之風,對于人的靈魂塑造和道德提升,對于民族精神的傳揚和時代精神的構建,對于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大繁榮大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我國媒體低俗現象的產生有其根源。一是指導思想上存在偏差。比較流行的錯誤觀點認為,低俗化是新聞媒體發展中一個不可避免的傾向,可以帶來更多的受眾,是獲取經濟效益的有效途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