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加載中...
猝死:多年“慢性自殺”的惡果 正如《世界新聞報》在其告別版所稱“我們迷失了方向”,的確,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在費盡心機、不擇手段地挖掘他人隱私和新聞線索上,《世界新聞報》在錯誤的路上已經走得太遠。它以媒體的公信力為代價鑄就了虛假的輝煌,終于在東窗事發時難辭其咎。 有償新聞的始作俑者。在英國小報中,花重金收買當事人或知情人以獲得新聞線索已經成為公開的秘密,而《世界新聞報》常常被列入始作俑者之列。該報內部許多記者甚至管理人員認為,由媒體工作人員進行新聞調查常常既耗時又費力,更重要的是,在新聞線索的獲取上往往不能先人一步,獲得獨家消息,是一種得不償失的做法。因此,他們提倡向知情人“買新聞”,用獨家新聞帶來的社會影響力和廣告吸引力來填補購買新聞線索的花費。久而久之,越來越多的媒體或多或少地加入“購買新聞”的行列,英國新聞界的文化也隨之改變。“有償新聞”泛濫,信息提供者的胃口越養越大,甚至警察也身陷其中,一些新聞線索的中介公司幾乎發展成為產業。這一現象在英國的國內外都受到了不少的批評,但一直難以根除。面對質疑,《世界新聞報》曾為這種行為公開辯護。 “釣魚采訪”蔚然成風。“釣魚采訪”是《世界新聞報》慣用的挖掘獨家新聞的手段,該報將這種喬裝打扮設陷阱誘導新聞的方式運用得淋漓盡致。例如馬扎?穆罕默德是這張報紙的首席調查記者之一,這位行蹤神秘很少在外界露面的記者便是靠著一副好演技,扮成不同身份的人設局誘騙當事人講出內幕。他曾經扮演成阿拉伯酋長騙取索菲王妃關于王室的內部談話。由于他引誘埃里克森說出在世界杯結束后離職的內幕,《世界新聞報》遭受起訴,但報社發言人表示“我們對我們的報道百分之百負責,我們的調查揭露了埃里克森的一些內幕,我們認為球員和球迷有權利知道這些”。 對于這種行為,反對者批評為新聞專業性的貶值;而傾向這種做法者則認為,在一定的道德和法律約束內,有限制的運用這種方法對有效的監督政府以及一些社會名流起到了好的作用。不論怎樣,憑借身后強大的律師團體和資金支持,《世界新聞報》游走在法律的灰色領域,成為了最大的“受益者”。 “竊聽事件”引火自焚。《世界新聞報》陷入竊聽丑聞已不止一次。它最初引起警方重視是在2005年該報報道威廉王子的膝蓋受傷,由于這是一起知情者甚少的事件,《世界新聞報》的報道引起了王室的懷疑。警方守株待兔,于2006年發現該報記者涉嫌竊聽威廉王子、哈里王子的手機信息,《世界新聞報》記者古德曼和穆爾凱爾各自在家中被拘捕,2007年兩人分別被判處4個月和6個月的監禁。在兩名記者入獄4個月后,時任編輯安迪?科爾森引咎辭職。該報的竊聽事件浮出水面。 不幸的是,這起事件并沒有給報社敲響警鐘。直至今年四月,《世界新聞報》首席記者瑟貝克和原新聞主編埃德蒙森還因涉嫌非法竊聽多名政要的電話被捕。如果說之前竊聽名人政要的信息在英國社會娛樂的心態下尚且可以被接受,此次“竊聽門”不僅被指責為“造成受害者二次傷害”的不人道行為,更讓公眾人人自危,最終突破了社會接受的底線,導致這家168年的老報在一周之內“猝死”。 此外,偽造“匪幫”自制假新聞,大量雇用私家偵探,放棄新聞專業性而憑借旁門左道的手段獲取新聞,這種透支媒體公信力的做法無異于飲鴆止渴。可以說,此次的竊聽事件只是引爆《世界新聞報》內部各種矛盾的導火索,表面上的“猝死”實則是它多年來“慢性自殺”的惡果。作者單位 暨南大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