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加載中...
非華人資本進入海外華語電視領域 除了華人創辦的海外華語電視臺,在一些奉行多元文化政策的國家,華語電視臺是由國家或者外國人創辦和運營的。近年來,越來越多的非華人資本進入華語傳媒領域。2001年12月,美國洛杉磯LA18臺成為全美第一家24小時提供中文數字電視節目的數字電視臺;該臺隸屬于外國人創辦的AsianMedia Group。另外,美國舊金山KTSF26臺隸屬于非華資的舊金山林肯傳媒公司(Lincoln Broadcasting Company),該臺現在提供11種不同語言的節目,也是美國唯一一家在晚間提供直播國語和粵語新聞的電視臺。另外,一些國家的當地電視臺根據當地的市場需求也開始播出華語節目。2000年11月印度尼西亞美都電視臺(METRO TV)在創辦之初就開辦了華語新聞節目《美都新聞》。2007年4月,馬來西亞八度空間電視臺開始播出華語新聞。它隸屬于馬來西亞首要媒體集團,是馬來西亞第一個華語節目超過50%的頻道。 展望:眾多挑戰將長期存在 海外華語電視媒體作為少數族裔的媒體(新加坡除外),其生存與發展的環境必然與中國國內有所不同。海外華語電視具有本土化的優勢,但也面臨著不少挑戰。 市場規模有限。海外華語電視大多依靠廣告收入或者用戶收視費生存,如果用戶數量不夠多,則難以生存發展。例如,澳大利亞和新西蘭都是地廣人稀,華人居住點相對分散,這就意味著當地華語電視臺的市場難以形成規模。相比其他地區,美國華人總數較多,但也存在市場分散的情況,“觀眾分散,形成多個小型市場,以大洛杉磯地區為例,只有約50萬人。”在歐洲,華人的分散程度更為明顯,這也成為當地華語電視發展的挑戰,“從實在情況看來,主要是大環境,受眾人口太少、太分散,無論是粵語或普通話媒體都有同樣抱怨。” 市場分化嚴重。近年來,海外華人人數不斷增長,尤其是普通話的觀眾的人數增大,但是,受眾群體分化日趨顯著,尤其是中文受眾和外語受眾的分化,以及普通話受眾和方言受眾的分化,這導致了市場的嚴重分化。 競爭日益激烈。對于海外華語電視媒體來說,競爭主要來自當地電視媒體和中國媒體兩個方面。另外,隨著科技的進步,來自中國大陸、香港和臺灣的電視節目通過衛星或互聯網相繼在海外落地。例如,在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由于中國大陸絕大部分電視臺衛星節目都沒有加密,不少大洋洲的華人花費大概500澳元就自己可以安裝大型衛星接收器(俗稱大鍋),免費收看全中國百多套各級電視臺的頻道。 資金資源欠缺。很多華語電視媒體都以是私人企業的形式起家的,資金問題一直是制約華語電視發展的關鍵。絕大多數華語電視臺沒有自己的發射臺,需要借助主流電視臺的設備才能將播出自己的節目,這就需要相當可觀的租金。加之華語電視所擁有的市場并不十分可觀,很難從其他族裔或者華人財團吸引資金流入。 受眾規模前景堪憂。在海外移民家庭中,第一代移民往往比較青睞華語電視,也是目前海外華語傳媒的主要用戶。土生的第二代則傾向于使用當地媒體,將華語電視作為次要資訊來源。市場前景既與整個社會媒體使用習慣的變化有關,也與海外華人的人口結構變化有關。 近二十年,海外華語電視取得了長足的發展,也呈現出眾多新的特點。這些特點有助于海外華語電視影響力的擴大,更加主動地融入當地社會,成為當地傳媒體系的組成部分。在一些推行多元文化政策的國家,海外華語電視已成為當地華裔傳播本民族文化的重要媒介。在我國大力推進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的大背景下,海外華語電視的這些變化值得深入的研究,其與之相應的運作方式和經營策略值得我國電視媒體在“走出去”過程中加以學習和借鑒。(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多語種國際頻道的傳播策略和影響力研究”研究成果,課題批準號為11AXW002)(作者系中央電視臺海外傳播中心制片人、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跨文化交流與國際傳播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