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加載中...
在媒體層面,除了單篇報道的真實準確外,還有報道整體是否全面客觀的問題,這體現在對報道重點的把握、對輿論監督的數量和尺度的掌握等方面。比如,國內外食品安全業界有一個共識:不論是中國還是世界,致病微生物是食品安全的頭號風險。即使在發達國家,每年也有不少人罹患因微生物引起的食源性疾病。“鬧肚子”一直是最大的食品安全問題,但公眾往往因為司空見慣而習以為常,媒體也因為其不夠“轟動”而熟視無睹。可見,并不是食品安全風險越大,公眾就越了解和重視,而是食品安全風險越陌生,公眾就越關注和越容易引起恐慌。即使是文化程度較高的人群也亟需普及食品安全常識。 對于負責任的媒體來說,是應該根據風險的實際威脅程度來把握報道,還是僅僅根據其“反常”“新奇”來選擇新聞?答案不言而喻。 在媒體和其他各方的風險信息交流中,第三方專家的作用不可或缺。在風險信息交流中,媒體本應邀請專家向公眾普及相關知識,傳遞正確信息,但現在很多專家不愿意在媒體上發表意見。這一方面是因為“在網絡眾聲喧嘩且傾向于質疑權威之時,開口說話很容易成為‘高危行為’,畢竟誰都不愿‘挨板磚’。”另一方面也與一些記者觀點先行,只根據自己的預設立場來斷章取義有關。 強化責任意識,準確把握報道基調 “民以食為天”。媒體應當強化責任意識,準確把握食品安全報道基調。食品安全重要性不亞于金融安全、能源安全、生態安全。食品安全問題事關科學發展和社會和諧穩定。 在真實準確全面客觀地反映食品安全現狀的基礎上,媒體要充分宣傳、解讀國家關于食品安全的法律、政策,充分反映政府近年來對食品安全問題的高度重視和各職能部門的工作努力,正確引導公眾正確看待、理解支持食品安全監管工作。在公眾對食品安全焦慮嚴重的情況下,媒體應當充當“減壓閥”,而不是“放大器”。 在國際上,食品安全正成為政治角力的工具和新的綠色貿易壁壘。1999年的“二惡英”事件,結果導致比利時內閣全體下臺。牛肉問題近年來一直是美國和很多國家貿易糾紛的熱點。2011年6月,“毒黃瓜”所引發的歐洲出血性大腸桿菌事件后,也在歐盟有關國家以及俄羅斯之間引起了口水戰、貿易戰。 2007年,《華盛頓郵報》《芝加哥論壇報》等西方國家的主流媒體抓住中國輸美食品出現的一些個案,制造“中國食品威脅論”。 實際上,日本厚生勞動省公布的《2006年度進口食品監控統計報告》顯示,雖然對中國食品的抽檢率最高,但中國食品質量抽檢合格率高于歐美。正如美國賓西法尼亞大學一位政治學教授指出,這一問題的背景是中國飛速發展的經濟與美中之間的緊張關系,“華盛頓有些人就是想挑起人們對美中貿易問題的關注”。面對西方媒體對中國食品安全的偏見,中國媒體要承擔起應有的責任,發出自己的聲音,真實客觀地反映中國食品安全狀況。 (作者單位:浙江日報報業集團) 來源: 《中國記者》雜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