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加載中...
特殊的社會人口結構 香港是個典型的老齡社會。這也是香港新媒體影響力不大的重要原因。2011年4月2日,香港統計處公布的最新《分區人口及住戶統計數據》顯示,香港人口老齡化問題進一步加劇。港25歲以下人口,由2009年占總人口的25.6%下跌至去年的25%,65歲或以上人口則升至12.2%。大部分老年人都不喜歡使用網絡,主要是眼睛容易疲勞,再就是對新生事物反應較遲鈍。 香港人喜歡喝早茶。《大公報》副總編輯、大公網總編王偉說:“香港市民喝早茶,不可能扛臺電視機去,只可能拿一份報紙。”張國良介紹:香港大部分人上網主要是為了商業方面的需要,比如發郵件之類,到網上看新聞的情況很少。用網絡比較多的反而是媒體從業人員,查資料、核對數據等,老百姓用得很少。 從媒介經營角度看。香港的新媒體運作就非常受限。星島新聞集團有限公司社長、行政總裁盧永雄說,香港的人口很密集,對發展免費報紙很有利,但是對于網絡的發展不利。比如現在很火的購物網站,在香港就根本發展不起來,原因在于香港勞動力成本很高,物流送貨成本高企,網絡購物價格不可能下降,只會比實體店更高。 報紙的影響力第一 從對社會生活的影響來看,報紙是當之無愧的第一媒體。香港浸會大學新聞系主任黃煜在接受采訪時說:“香港報業最突出的特點是網絡對香港報業和其他傳統媒體的沖擊沒有那么大,保持了同十年前差不多的消費模式,因為閱讀報紙比較方便,很多人習慣看報。所以盡管這些年網絡媒體對年輕人很有吸引力,但是對報紙的總體銷售量沒有太大影響,” 張國良說:“與報紙相比,香港網絡就很不發達。比如,政府官員要到網絡上與市民對話交流,這種情況在香港就根本不會出現。主要是香港的各種媒介渠道信息比較暢通。該說的都說了,該做的都能做。就不需要再到網絡上去表達需求了。” 《文匯報》副總編輯吳明介紹,香港大部分的網站都是傳統媒體興建,缺乏類似于內地的新聞門戶網站,也沒有政府新聞門戶的概念。1994年,香港就有了網站,但是網絡的規模和影響力都要比內地發展得慢得多。因為香港的報紙非常發達,報紙可以表達出多元的聲音,對網絡的表達需求與信息接收需求就不是特別強烈。 張國良認為:每個地方的媒介競爭格局都不一樣,內地現在網絡的影響力很大,在臺灣是電視影響力最大,香港則是報紙影響力最大。甚至電臺的影響力都要比電視大,香港電臺數量不是很多,但是很多具有政治功能,一些老人逛街聽新聞。而且,香港店鋪租金貴,有很多面積很小的店鋪,電視機根本擺不下,就只能聽收音機,而且收音機還可以邊聽邊干別的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