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加載中... □ 陳國權
中國內地報社的新媒體做得風生水起,但是香港卻是波瀾不驚,沒有出現幾乎所有報紙都在大張旗鼓地運作新媒體的現象。論發展程度,香港報業的成熟度遠比內地高;論競爭程度,香港二十份日報,在700多萬人口的地方展開白熱化競爭;論報業體制,香港報業的市場化機制非常充分。
但是在香港報業中,新媒體的運作卻比內地要成熟。蘋果的“動新聞”做得相當專業,運營模式也很好,已經形成一定影響,香港報人稱“內地沒有比得上的”。香港報業的新媒體看準了才會上項目,不會跟風,不貪大求全。
在香港,沒有一家報社會興辦明顯不賺錢的新媒體,沒有一家報社會創辦十幾種各種各樣的新媒體,沒有聽說一位報社老總說,要讓新媒體來挽救報業的未來,即使香港報業的多元化經營比較普遍與成熟,但也從來沒有一家報社聲稱自己要向全媒體集團進軍。香港報業的新媒體運作相當謹慎。這種謹慎的態度與香港報業的大環境與香港報業的體制機制密切相關。
緊張快節奏的生活
走在香港時代廣場前的街頭,處處可見身著正裝,步履匆匆的人們。香港工作生活節奏非常快,網絡與電視一樣,是最耗時間與專注的媒介形態,人們習慣用一個詞,叫“泡在網上”。玩微博玩得最火的人往往是比較有閑暇時間的人,當然,有些名人的微博是有專人為他們打理,跟有沒有時間沒有關系。因此,香港社會缺乏新媒體滋生的土壤。
報紙提供給人們的是精挑細選的信息,上班路上買上一份,看完一扔,滿足人們碎片時間的信息需求。因此,報紙的風頭在香港才這么強勁。截至2011年6月30日,香港的人口是710.8萬,卻有200多萬份的日報發行量。
另一方面,香港市民生活習慣也更適應報紙的發展。香港新聞聯會會長、世界中文報協前主席張國良認為:報紙的影響力要超過電視,更超過網絡,網絡的空間就變得很小了,報紙加上電視基本上就可足夠滿足人們的傳播接受需求了。
特殊的社會人口結構
香港是個典型的老齡社會。這也是香港新媒體影響力不大的重要原因。2011年4月2日,香港統計處公布的最新《分區人口及住戶統計數據》顯示,香港人口老齡化問題進一步加劇。港25歲以下人口,由2009年占總人口的25.6%下跌至去年的25%,65歲或以上人口則升至12.2%。大部分老年人都不喜歡使用網絡,主要是眼睛容易疲勞,再就是對新生事物反應較遲鈍。
香港人喜歡喝早茶。《大公報》副總編輯、大公網總編王偉說:“香港市民喝早茶,不可能扛臺電視機去,只可能拿一份報紙。”張國良介紹:香港大部分人上網主要是為了商業方面的需要,比如發郵件之類,到網上看新聞的情況很少。用網絡比較多的反而是媒體從業人員,查資料、核對數據等,老百姓用得很少。
從媒介經營角度看。香港的新媒體運作就非常受限。星島新聞集團有限公司社長、行政總裁盧永雄說,香港的人口很密集,對發展免費報紙很有利,但是對于網絡的發展不利。比如現在很火的購物網站,在香港就根本發展不起來,原因在于香港勞動力成本很高,物流送貨成本高企,網絡購物價格不可能下降,只會比實體店更高。
報紙的影響力第一
從對社會生活的影響來看,報紙是當之無愧的第一媒體。香港浸會大學新聞系主任黃煜在接受采訪時說:“香港報業最突出的特點是網絡對香港報業和其他傳統媒體的沖擊沒有那么大,保持了同十年前差不多的消費模式,因為閱讀報紙比較方便,很多人習慣看報。所以盡管這些年網絡媒體對年輕人很有吸引力,但是對報紙的總體銷售量沒有太大影響,”
張國良說:“與報紙相比,香港網絡就很不發達。比如,政府官員要到網絡上與市民對話交流,這種情況在香港就根本不會出現。主要是香港的各種媒介渠道信息比較暢通。該說的都說了,該做的都能做。就不需要再到網絡上去表達需求了。”
《文匯報》副總編輯吳明介紹,香港大部分的網站都是傳統媒體興建,缺乏類似于內地的新聞門戶網站,也沒有政府新聞門戶的概念。1994年,香港就有了網站,但是網絡的規模和影響力都要比內地發展得慢得多。因為香港的報紙非常發達,報紙可以表達出多元的聲音,對網絡的表達需求與信息接收需求就不是特別強烈。
張國良認為:每個地方的媒介競爭格局都不一樣,內地現在網絡的影響力很大,在臺灣是電視影響力最大,香港則是報紙影響力最大。甚至電臺的影響力都要比電視大,香港電臺數量不是很多,但是很多具有政治功能,一些老人逛街聽新聞。而且,香港店鋪租金貴,有很多面積很小的店鋪,電視機根本擺不下,就只能聽收音機,而且收音機還可以邊聽邊干別的事情。
實實在在的市場化運作
現在內地絕大部分的報社都在大力發展新媒體,幾乎所有的媒介種類都有涉及。理由是應對新媒體對傳統媒體的挑戰,要成為全媒體集團,提高報業影響力,獲得新的贏利增長點。但是,這些年來,各個報社創建了那么多的新媒體形態,卻很少有成功的范例,絕大部分都是在燒著從報紙賺來的錢。
在香港,卻沒有報社做這樣的傻事。一方面是香港的新媒體影響力很小,比較邊緣;二是香港報紙都是實實在在的市場化運作,會非常認真地考慮市場投入與產出比。
張國良認為,網絡都是賠本生意,香港的報紙老板都是要賺錢的,不會做賠錢的買賣。“香港報紙沒有創辦那么多的新媒體,一點都不著急,也沒有覺得沒面子,跟不上時代步伐。報紙成敗的關鍵是確實能賺到錢。”
盧永雄說:我們也做新媒體,但是香港的報紙都是完全市場導向的,哪個東西有廣告,能賺到錢,我們就做。內地的一些媒體可能不是市場導向,跑馬占地的成分更多一些,只要占個地方,擴大了報業影響力就可以,而不用考慮賺不賺錢。不斷地賠錢,對于我們來說,是很痛的,就像鮮血從脖子中噴出去一樣。香港報紙對新媒體的謹慎態度,主要是香港報社的性質決定的。
新媒體只能為報紙影響力加分
香港市民生活節奏快,對報紙的需求一般就是選擇的信息精練。香港報紙版式的特點是“三大兩少”,大圖片、大標題、大提要,少文字,少主題。一個版,就一個主題,講透為止。這樣一來,新媒體競爭環境下的現代報紙報道的特色就凸顯出來了,與網絡相比,閱讀報紙就變得輕松得多。因此才能討讀者的歡心。
而且,香港的報紙都是厚報,厚厚的一大疊。張國良說:報紙如果版面不夠量,拿起來輕飄飄的,是沒有人買的,厚報有厚報的價值,老太太喜歡看娛樂,年輕人看體育,各取所需。
張國良說:香港人不重視網絡,因此,我不贊成報紙消亡的觀點,廣播、電視、報紙、網絡都是互補的,手機報也叫報,以后可能是網絡手機,載體不一樣,內容還是最重要的。媒體以內容為主,內容還需符合新聞的專業精神,報紙必須堅持自己的根本與核心優勢,在此基礎上才能發展。目前,香港各種媒介形態均衡發展,傳統媒體仍然有強烈的生命力。
王偉說,網絡只是起到輔助作用,如果報紙的重要新聞沒有放在重要的網絡位置,轉發率就比較低,新媒體在提高報紙影響力方面對傳統報紙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新媒體對于報業的價值就在于用報紙自己的平臺加上報紙之外的平臺,使報紙內容擴大影響,比如微博,《大公報》的微博一天上十幾條,挑一些讀者感興趣的內容發布,擴大影響。
??? 來源:《中國記者》雜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