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加載中... □ 雷劉功 新媒體帶來輿論環境重大變化 近年來,網絡、手機等新媒體迅速崛起,成為我國媒體陣營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互聯網迎來“移動”時代。中國工程院副院長鄔賀銓認為,未來10年,互聯網將發展到移動互聯網時代。我們從手機網民的成長速度可見一斑:2009年底我國手機網民規模為2.33億,2010年底增至3.03億,而到2011年4月底,這一數字已躍升為4.77億。 互聯網技術的裂變式發展對傳統政府管理模式提出了挑戰。互聯網技術及其應用出現裂變式發展,帶來一個顯著變化就是網絡互動功能凸顯。每一個終端用戶都可能成為網上內容的提供者和傳播者,這一重大變化,給我國新聞信息傳播體制帶來了深刻影響,對政府有效引導和管理網上輿論提出了嚴峻挑戰。 國內外主流媒體注重用新媒介延伸影響力。目前,相當多的新媒體是在傳統媒體基礎上生長起來的。中央電視臺開播中國網絡電視臺,正是新媒體發揮傳統媒體的品牌優勢和聚集效應、提高自身影響力和競爭力的重要舉措。人民網、新華網、中廣網等,無一不是依托人民日報、新華社、中央人民廣播電臺這些傳統媒體的自身優勢拓展出來的新媒體,其影響力與日俱增。新浪、搜狐等商業網站的內容絕大多數來源于傳統媒體。 自媒體發展導致傳播主體多元化。在網絡時代,每個人都可能成為信息渠道,都可能成為意見表達的主體。每個人面前都有一個“麥克風”,社會信息傳播和意見表達呈現多渠道、互動性的新局面。 應對新媒體存在的不足 新媒體的出現,手機短信、微博等傳播方式走進大眾生活,信息渠道呈現多元化的發展趨勢,這既有利于發揮信息及時傳播和輿論監督作用,但也給不實涉農信息傳播提供了可乘之機。“一個謠言毀掉一個產業”并非危言聳聽。特別是有關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如果輿論引導不當,把一個點上事情說成面上的事情,把局部的事情說成全局的事情,把一個“案件”說成一個“事件”,很容易造成“一個點上的問題迅速影響一個產業,一個局部的問題迅速影響全國”的輿論破壞現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