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加載中...
實習中,我的一些稿件受到了報社領導的關注。畢業時,我順利成為這里的一員。當時還有不少人驚訝感嘆:一個來自山溝溝毫無背景的窮小子,何以在“潛規則”流行的當今“突出重圍”? 其實我自己很清楚,長年對新聞理想的執著追求——回報,便“潛”在字里行間。 走上新聞工作崗位,只是我實現新聞理想的一個開端。我如珍惜自己的生命一樣,珍惜報社這個平臺,珍惜所熱愛的新聞事業。也正因為如此,我在意自己名字下的每一篇報道,每每雕琢出一篇“得意之作”,總是捧著孤芳自賞,一遍又一遍,那種難以言狀的美感在心底肆意蕩漾。 于是,在采訪中,我從來不會淺嘗輒止,我相信多走一步,多問一句,往往離真相更近一些,還能得到與眾不同的素材;在寫作中,我從來不循規蹈矩,而是跳出傳統,打破常規,我堅信只要有一點點創新,你就勝人一籌。 于是,在報紙上,你會看到不一樣的新聞作品——消息不循“倒金字塔”結構,通訊不搞“匯報總結”模式,評論不談“一二三四”,思想融于細微處,筆底總以情動人。時常有同行一起采訪后,好奇地說:為什么我沒想到呢? 其實,你往往能想到更好,但你沒想。 正如我們的新聞理想,有的扎根靈魂,歷久彌新,有的則漸行漸遠,甚至壓根兒就不曾有過。 無怪乎,有的同學選擇新聞專業,只是想到今后好找份工作,或者是遵父母之意,自己毫無想法;有的從事新聞工作,也只權當一份職業,養家糊口,維持生計;還有的則尋思利用手中小小的“權力”,鉆營各路關系,奔忙于權錢之間……理想,在他們那里,成了浮云。 理想是我們的成才之“舵”。一個缺乏明確而堅定的理想的人,就像一艘沒有舵的小船,在生活的大海里只能漫無目的地隨波逐流,永遠把握不住自己,不是為大浪拋往利己主義的“礁石”,便是被潮水拋向灰心喪氣的“旋渦”。在現實生活中,一些新聞工作者心態浮躁,常受個人名利之累,說到底還是沒有樹立崇高的理想,在成才道路上迷失了方向。 高爾基曾經說過:“一個人追求的目標越高,他的才能就發展得越快,對社會就越有益。”無數事實表明,只要樹立崇高的理想,就會有對黨和人民事業持續的熱情,就會有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立志成才的志氣和信念,就會有排除艱難險阻而奮斗不息的勇氣和力量,個人也就可能更快成才。 記得剛走上新聞工作崗位時,廣西日報傳媒集團副總編吳文賈曾說:“這個青年一直以職業記者的標準要求自己,他有自己的新聞理想?!蔽蚁?,這是對我最高的評價。 是的,對于新聞工作,我們不要把它僅僅看成是一種職業,更要把它當做奮斗一生的事業,當做追逐一生的理想。有了這種理想的動力支撐,我們才可能走得更遠。 作者簡介:周仕興,1981年3月生,12歲開始發表習作,大學期間在全國150多家媒體發表文章400多篇,現為廣西日報傳媒集團科教部副主任,全國優秀新聞工作者,廣西新聞出版系統先進工作者。從事新聞工作6年,單獨采寫的4件作品獲中國新聞獎(6件作品入圍參評),獲省部級新聞獎60多項。廣西首位獲“雙破格”晉升高級職稱的80后新聞工作者。 來源: 《新聞實踐》雜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