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加載中... □李鴻建 當記者成為一種消耗青春透支健康的職業,新聞理想便深埋于心底了。 “如果他不那么敬業,不愛思考,他的工作崗位很好啊,就悠閑地做嘛,也不至于得抑郁癥。”說這話的是央視前臺長楊偉光,“他”指的是央視名嘴崔永元。整天消遣別人,也被別人消遣著的“小崔”,竟然就因為每周一檔的《實話實說》而得了抑郁癥,你由此可以掂量出一個盡心盡職的傳媒人背后的壓力有多大! 可以說,激烈的市場競爭,超乎想象的工作強度與壓力,已讓今天的傳媒人苦不堪言。有雜志調查顯示,記者是睡得最晚,最缺覺的一族。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短、頻、快”,浮躁、功利,永動機式的工作模式,已使得記者的“職業壽命”越來越短(最短的如都市報記者甚至只有3年),也讓記者這一行業位居十大健康透支行業的第四位。 除了工作壓力,不少記者還面臨著另一種壓力:生存的壓力。隨著媒體體制的改革,許多漂泊四方的“打工記者”,進不了編制的臨聘人員,他們的收入比“體制內”的少了一大截,有的甚至連“三險一金”都難以得到保障,連基本工資都沒有,只能掙一分“工分”拿一份錢。即便是在編人員,如果效益不好,那收入也很一般,養家糊口,養房養車,也很是不易。因此,當大家被發稿量、發行量、收視率、點擊率壓得喘不過氣來時,當一個個為了多掙點“計件工資”而忙得腳不著地無暇四顧之時,又還能以怎樣的心情和視角去關注社會?舉個簡單例子吧,為揭開陳餡月餅、染色饅頭、“瘦肉精”等事件的真相,央視記者可以冒著拍不到、拍到了也出不了新聞的風險,跟蹤拍攝數月甚至一年有余。可作為一位每天掙著“工分”的“打工記者”,這種費時、費力難見成效的報道,你會去做嗎?你會有時間去做嗎?恐怕你還沒拍幾次,就因為出“工”出不了“貨”,工作量不足而給末位淘汰掉了。 當記者成為拜金主義者,眼中除了“孔方兄”,便不會再有什么理想抱負了 廣西百色某房地產公司售樓部前,曾經豎起一塊牌子,上面寫著“假記者與狗不得入內”九個足以刺激人眼球與神經的大字。公司領導說,他們這樣做是想借侮辱假記者來指桑罵槐,發泄一下對那些真的黑心記者的憤恨與不滿。因為他們不止一次遇到過真記者赤裸裸的敲詐勒索,也不止一次有人揚言要找記者來搞垮他們。從北京某報記者孫某,到某報四川記者站副站長汪某,再到某報廣西記者站副站長李某……一些記者徹底喪失了對職業的敬畏與職業精神的追求,拜倒在“孔方兄”面前。 當記者淪為“紅包記者”、“索賄記者”,還談什么職責與操守? 再有,近年來隨著媒體間競爭的加劇和互聯網技術的普及,一些媒體的生存空間越來越狹窄,生存壓力越來越大,獻媚商家,追求最大化利潤成為一些媒體首要的運行目標。現在,你打開電視,哪部電視劇不是被惱人的廣告截成了幾段!包括直播在內,哪幾個節目中間沒有插播廣告?所以有人調侃說,現在中國只剩下一家電視臺——“廣告臺”了。內容為廣告服務,雖然到目前為止還不曾有人公開喊出這樣的口號,但事實上不少媒體就是這樣做的。那些準備投放廣告的大企業、大客戶,總是成為媒體爭搶的“衣食父母”。而一些黑心商家,則是瞄準了媒體的權威與軟肋,不惜以重金引誘,讓媒體充當自己產品的“吹鼓手”。一切為了廣告,一切依賴廣告,在商業利益面前,有的媒體方向迷失,所謂的新聞專業主義,也只能成為一種書齋式理想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