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加載中... “最美媽媽”帶來的思考
——吳菊萍報道對典型人物宣傳的幾點啟示
□張 亮
在這個天災人禍頻發的夏天,吳菊萍的故事平添一抹可貴的亮色,給人以信心與溫暖。作為媒體人,從吳菊萍報道中,可以得到很多啟示和思考:典型人物報道,如何才能契合受眾心理,把握方向、周期與節奏,從而使影響力達到最大化?
尋找價值觀的最大公約數
典型人物,能否得到公眾的認可,前提在于雙方的價值觀是否同頻共振。吳菊萍的行為之所以得到廣泛的贊頌,正是由于扶危濟困、關愛幼小、尊崇母愛這些價值觀,超越了階層、國家、種族、黨派,為古今中外的人們所普遍遵從,因此,從官員到百姓,從中國到海外,人們都毫不猶豫地將掌聲獻給吳菊萍。
可以說,價值觀的普適程度,與典型人物報道的影響力成正比。報道典型人物,如果目標是影響最廣大的受眾,而非某一個群體,就需要尋找價值觀的最大公約數。在吳菊萍報道中,如果刻意強化典型人物某一方面的屬性,比如年齡層次、職業、政治面貌等,結果可能不僅沒有起到突出的作用,反而做小了格局,拉大了與公眾的距離。
另一方面,價值觀的提煉,必須根源于典型人物的思想和行為。如果為了達到所謂的宣傳效果,生拉硬套,不僅是對典型人物的不尊重,也不可能得到受眾的認同和反響。
聚光燈下,如何走進人物的內心
在吳菊萍報道中,記錄了她說的一段話:“阿里巴巴獎勵的20萬元以及省市給的一些獎勵,我要留給父母和孩子。像我這樣的家庭,也不富裕,還是需要錢的,我想大家也能理解。一個人如果對家人都不好,就不可能對社會好。我想做一個真實的人,就是這樣。” 很多讀者表示,這番話,讓他們對吳菊萍更生敬佩,她的感人就在于她的平凡,她的真實。然而,一些媒體和記者,總會有意無意地回避典型人物看似不那么“典型”的言行,這樣做的結果,往往使有血有肉的人物,變得片面、生硬而遙遠。
近年來,媒體在典型人物報道中已經基本擺脫了“高大全”的模式,但離全面、完整、客觀仍有距離。除了上述意識落后的問題,也與采訪不夠深入、采訪方式簡單化有關。值得注意的是,在聚光燈下,并不是所有人都會像吳菊萍一樣坦誠。恰似走上舞臺,許多人不自覺地就會有表演的成分。因此,媒體在采訪中,更需要冷靜觀察,突破其戒備與矯飾心理,走入典型人物的內心世界。在吳菊萍報道中,有一則通訊《我和吳菊萍相處的12天》,令人印象深刻:記者長時間與吳菊萍共處,和她建立了信任和友誼,用日常的交流和觀察,代替了一本正經的采訪。文章用白描的手法,記錄了吳菊萍在醫院中的大量細節,像半夜里不忍打擾護士,感到冷也不好意思多要一條被單;面對接踵而至的榮譽,她內心中有哪些糾結……看似瑣碎的故事,卻使得人物形象豐滿可信。如果沒有這種深入和富有智慧的貼身式采訪,就不可能獲得這些既有獨家性、又真切感人的素材。
相關人物,不能忽視的部分
典型人物,是在與相關人物互動中產生的。在完整的新聞鏈條上,他們都是不可或缺的部分。典型人物報道中,不能忽視相關人物的新聞價值。
吳菊萍事件中,被救者妞妞的命運,同時牽動了人們的目光。這個小生命本能的頑強與堅韌,同樣也成為感人的力量;而知恩圖報的妞妞家人,還有不肯收車費的“的哥”、為妞妞義賣礦泉水的小學生……這些人物,匯集成向善的力量。他們在被吳菊萍感動的同時,自身也成為感動他人的力量。這些“非典型人物”,不僅沒有淡化典型人物,反而使得報道更加豐富多彩,也深化了報道的社會價值。
典型人物報道,根本目的是帶動公眾學習典型,化為行動。然而,突發事件,畢竟不是常態。見義勇為,也非人人都有機會參與。事實上,日常生活中,每一個社會成員從我做起,從小處做起,才是構建和諧社會最堅實寬廣的基礎。因此,在典型人物報道中,需要把握好特殊性與普遍性的關系,注重傳播“人人可慈善、處處可慈善”的理念,使受眾感到典型不僅可敬,而且可學。基于這一理念,有媒體推出了“尋找身邊的吳菊萍”報道,他們是普普通通的保安、退休的列車乘務員、社區工作者,但是他們的一舉一動,卻給他人、給社會帶來了溫暖。這樣的報道,架起了“英雄”與“凡人”、“壯舉”與“小善”的橋梁,使受眾意識到典型人物不僅可敬,而且可學,自身并非只能當一個“看客”,而且可以成為一個行動者。
把握報道的時間與節奏
吳菊萍報道,升溫迅速,高潮持久,影響深遠,可以說是近年來典型人物報道中成功的案例。然而,在媒體主導的輿論場與民間的輿論場之間,也在一個階段、一定程度上存在脫節的問題。在報道后期,從網上論壇、媒體熱線等渠道,一些受眾也表達了這樣的觀點:媒體報道連篇累牘,“集中轟炸”,加以部分報道調子節節升高,給人以“過度消費”吳菊萍之嫌。媒體善良的初衷,卻可能招致逆反心理。從傳播理論和受眾心理規律分析,任何新聞事件,都有它的黃金傳播周期,也必然會被不斷涌現的其他事件所覆蓋。這個規律,是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這要求我們必須強化以受眾為核心、以傳播效果為目標的新聞理念,精心研究、準確把握報道的周期、節奏與規模。從操作層面來看,一個重要方法是完善與受眾互動的機制,及時聽取反饋,在此基礎上靈活調整報道方案,使傳播曲線與受眾心理曲線高度吻合。(作者:錢江晚報常務副總編輯)
來源: 《新聞實踐》雜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