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加載中...
使命讓我充滿激情 曾任英國《金融時報》總編輯的安德魯高爾斯曾說:“首先,新聞遠不止杰出的散文寫作,你不要從容優雅地坐在書桌前寫作,而是更需要把你的鞋底磨穿,把你的手弄臟。” 作為一名記者,進行新聞采訪沒有任何捷徑可走,必須靠自己一雙腳,去丈量土地,投身于火熱的生活中去,獲取最有價值的信息。許多成功的記者,他們的精神狀態和工作狀態,就是“在路上”。 這種狀態、這種要求,對于剛走出校門的新記者來說,更為重要。從2008年至今,我陸續參加過汶川地震、玉樹地震、日本大地震、國慶閱兵等重大事件的報道,其中不乏一些生死的考驗。每每想起這些經歷,內心都會涌起一些特別的感受,一種對生命的熱愛和敬意,更堅定了做一名好記者的信心。 青海玉樹地震發生時,是2010年4月14日早上7時49分。20分鐘后,我趕到了辦公室,主動向領導請纓,和一名攝影記者搭檔,趕往青海玉樹。但因地震,機場進行航空管制,直到第二天凌晨4時許,從廣州飛往西寧的航班經停武漢。在機場守候近10小時后,我們終于踏上了飛往災區的航班。 兩個多小時后,飛機抵達西寧機場。我們請媒體同行幫忙,從被窩里拽起一位西寧司機,奔赴近900公里外的玉樹。盡管在出發前,司機不斷提醒我們:“一路上,要經過戈壁沙漠和高山,高原反應很厲害的!” 一夜未眠的我們依然信心滿滿,不停地要司機加速向玉樹駛去。畢竟,能最快抵達現場,才是我們職責。 進入高原地區后,頭暈、眼花、耳鳴、全身乏力接二連三襲來。對于我們這些第一次經歷高原反應的記者來說,只得頻頻吞服抗高原反應的藥。可這已無濟于事,只有咬牙堅持。 此后在災區的5晚,我們都是在越野車或長途客車里“坐”過來的。起初幾天,連基本的飲用水都成問題。第三天,我們才在玉樹州電信局內,一位好心的四川婦女送給我們一杯粥。我和同事舍不得一口氣吃掉,慢慢品嘗。這也是我們進入玉樹后,第一次嘗到米飯,香甜的味道至今難忘。 在玉樹的5天5夜,我們最大的敵人就是高原反應。在災區采訪,每跨出一步,雙腿似灌鉛般沉重,不停喘粗氣。就在這樣的情況的下,我們每天向編輯部傳回3000多字的稿件。 湖北日報傳媒集團黨委給我們發送短信:“你們深入震區,不畏艱難困苦,及時準確地發出災區新聞,展現了集團風采,表現出新聞工作者的責任感和使命感。黨委向你們致以親切問候!” 正是有了腳的丈量,才讓我們的每一篇稿件充滿激情,才讓我們的記者生涯少了缺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