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加載中... □金君俐 陳 瓊 新聞是一個需要激情和理想的工作。所謂新聞理想,既是新聞從業人員對自己職業行為設定的目標,也是他(她)職業信仰的集中體現。在當今新聞隊伍建設中,令許多有識之士擔心的,就是所謂“新聞民工”現象,從業者把新聞職業只是當成一個飯碗,一種謀生的工具。如此,就很難擔負起這個職業所應承載的神圣使命,很難保證其新聞作品的真實、全面、公正。 造成“新聞民工”現象有各種原因,除從業者本人主觀因素外,還有激烈的媒介市場競爭,特別是新聞單位的用工失范、教育缺失,等等。所以,解決這個問題也需要多管齊下,綜合治理。近幾年來,寧波日報報業集團著眼于人的培養,搭建平臺推動新聞從業人員成長成才,為高揚新聞理想提供了現實的基礎,也為集團新聞宣傳和各項事業的發展提供了強勁的動力。 教育平臺,守護新聞理想的光芒 理想離不開教育。理想教育離不開兩項基本內容:一是理想價值觀教育,就是要告訴被教育者什么樣的理想是正確的、高尚的。二是實現理想的現實路徑,告訴被教育者怎樣去努力可以到達理想的彼岸。寧波日報報業集團針對這兩個方面,搭建起面向全體新聞從業人員的教育平臺。 2004年起,集團和復旦大學新聞學院合作開設了新聞傳播學研究生課程班,對集團70多名年輕記者編輯進行了系統的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新聞傳播學前沿理論和媒體操作實務知識教育。通過整整兩年的課程學習和之后的論文寫作,學員們的新聞理想被守護、被點燃。通過刻苦的學習,課程班中近20名學員獲得了復旦大學授予的碩士學位,這在復旦大學新聞學院的合作辦學史上是從來沒有過的。他們當中很多人在近幾年獲得了高級專業職務,成為集團業務骨干。 2005年,寧波日報報業集團開始選派青年業務骨干赴美國培訓。三年間,四批60余名記者編輯步入美國校園,進行了半個多月的學習考察。如此大規模派遣年輕人出洋“充電”,有三個目標:一是了解學習世界上先進的傳播技術和新聞實務經驗;二是考察體會中西新聞事業功能、使命的異同,從而加深對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認識;三是近距離體驗普利策獎獲得者的敬業精神。在敬業這一職業理想上,中外同行是相通的。學成歸來,年輕的新聞人被深深地觸動和激勵。一方面他們對自己的責任和使命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另一方面讓他們更加熾烈地燃燒起了工作的激情和新聞的理想。 還有歷時七年的“新聞學術周”活動,也為寧波日報報業集團營造出濃濃的“書卷氣”:聘請全國最著名的學界大家和業界領軍人物來集團演講授課,同時,集團所屬各媒體的新聞從業人員忙著提交業務論文,準備在“新聞學術周”交流。從2004年起,集團每年在記者節舉行“新聞理論與實踐學術周”活動,員工提交的論文一年比一年多。論文有談新聞理念創新的,有進行各類實務探討的,也有很多是論述新聞職業精神和職業道德的。每次活動結束后,經過評比遴選,將優秀論文編輯結集,由國家級出版社公開出版。在2010年的學術周活動中,有篇論文這樣寫道:“傳媒要講品位,講格調,重要的是媒體工作者要堅守價值追求。” 在學習、思考、交流、研討的過程當中,新聞理想得到升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