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加載中...
實踐平臺,讓新聞理想貼近現實 新聞人需要理想,但不能空談理想。任何理想都只有付諸實踐才有意義。有的年輕記者希望自己能投身于火熱的社會生活,用自己的筆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但是,由于業務不熟悉,缺少貼近實際、貼近群眾、貼近生活的現實路徑。于是,依靠跑會議、看材料寫稿子,甚至搞“拉網小調”。為解決這樣的問題,寧波日報報業集團設計了一系列的實踐平臺,為記者編輯投身火熱的社會生活提供有效的路徑。 現場性欄目就是這樣的有效平臺之一。通過設立固定的、現場性的欄目,使記者必須經常性地深入到新聞事件的發生現場,親眼目睹,如實描述,真實地記錄社會。 《寧波日報》的“我在現場”專欄創辦于2004年,至今已是第7個年頭,報道都是記者實地采訪所得,生動鮮活。該專欄取材廣泛,視角全方位,既反映、調查問題,也展現社會良好風貌、追求新聞現場、還原真實情感。再如“記者歲末走鄉村”,是《寧波日報》堅持了近10年的專欄。該專欄要求記者“走”進鄉村,把目光轉向群眾,及時了解民情,研究民意,以第一手的資料拉近新聞與讀者的距離。 《寧波晚報》的“民情直通車”欄目已有5年歷史,欄目的宗旨是察民情,通民意,解民困,連民心,并在政府部門和市民之間架起溝通的橋梁。為了做到這一點,“民情直通車”的新聞稿見報前,都要舉行一個座談會,圍繞某一熱點話題,邀請市民代表和相關部門負責人一起暢所欲言。這種座談會+新聞稿的模式,最大程度上保障了新聞的真實、公允,實現了媒體的社會責任。 類似的欄目還有《寧波日報》的“今日透視”、《寧波晚報》的“立明維權”、《東南商報》的“S三人行”等等,都要求記者深入現場、深入調查。 通過開展各類活動,使采編人員深入接觸基層群眾,是又一個讓新聞理想貼近現實的有效平臺。媒體在踐行“三貼近”的過程中,也在不斷豐富“三服務”內容,開展多種形式的社會公益活動和新聞報道活動,以加強媒介與受眾的聯系,在和受眾的密切互動過程中更加真切地認識民情、民聲、民愿。 從2007年2月起,《東南商報》加強與各社區的聯系和互動,聯合市醫學會、市律師協會、市心理衛生協會、81890志愿者協會等和社區居民密切相關的職能部門和單位,每周日進一個社區舉行便民服務活動。到2010年12月,他們已進入了全市180多個社區,采寫稿件400多篇,數萬居民直接接受了咨詢和服務。商報社區服務大篷車通過活動形式推動“三貼近”,提高報道質量,顯示出新的活力和激情,使報道內容更富新意,形式更易為受眾接受。有了活動載體,商報和社區聯系緊密,也獲得相對多的新聞源,產生出更多的真實、鮮活的社區新聞。 在今年的“記者走基層”活動中,集團各媒體都設立了記者下基層蹲點制度,《寧波日報》要求記者每年至少到聯系點蹲點兩次,累計時間在一周以上。《寧波晚報》推出了讀者服務日進社區活動,編委會成員親自進社區,到賣報攤點,和讀者開展面對面的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