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加載中... □金君俐 陳 瓊
新聞是一個需要激情和理想的工作。所謂新聞理想,既是新聞從業人員對自己職業行為設定的目標,也是他(她)職業信仰的集中體現。在當今新聞隊伍建設中,令許多有識之士擔心的,就是所謂“新聞民工”現象,從業者把新聞職業只是當成一個飯碗,一種謀生的工具。如此,就很難擔負起這個職業所應承載的神圣使命,很難保證其新聞作品的真實、全面、公正。
造成“新聞民工”現象有各種原因,除從業者本人主觀因素外,還有激烈的媒介市場競爭,特別是新聞單位的用工失范、教育缺失,等等。所以,解決這個問題也需要多管齊下,綜合治理。近幾年來,寧波日報報業集團著眼于人的培養,搭建平臺推動新聞從業人員成長成才,為高揚新聞理想提供了現實的基礎,也為集團新聞宣傳和各項事業的發展提供了強勁的動力。
教育平臺,守護新聞理想的光芒
理想離不開教育。理想教育離不開兩項基本內容:一是理想價值觀教育,就是要告訴被教育者什么樣的理想是正確的、高尚的。二是實現理想的現實路徑,告訴被教育者怎樣去努力可以到達理想的彼岸。寧波日報報業集團針對這兩個方面,搭建起面向全體新聞從業人員的教育平臺。
2004年起,集團和復旦大學新聞學院合作開設了新聞傳播學研究生課程班,對集團70多名年輕記者編輯進行了系統的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新聞傳播學前沿理論和媒體操作實務知識教育。通過整整兩年的課程學習和之后的論文寫作,學員們的新聞理想被守護、被點燃。通過刻苦的學習,課程班中近20名學員獲得了復旦大學授予的碩士學位,這在復旦大學新聞學院的合作辦學史上是從來沒有過的。他們當中很多人在近幾年獲得了高級專業職務,成為集團業務骨干。
2005年,寧波日報報業集團開始選派青年業務骨干赴美國培訓。三年間,四批60余名記者編輯步入美國校園,進行了半個多月的學習考察。如此大規模派遣年輕人出洋“充電”,有三個目標:一是了解學習世界上先進的傳播技術和新聞實務經驗;二是考察體會中西新聞事業功能、使命的異同,從而加深對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認識;三是近距離體驗普利策獎獲得者的敬業精神。在敬業這一職業理想上,中外同行是相通的。學成歸來,年輕的新聞人被深深地觸動和激勵。一方面他們對自己的責任和使命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另一方面讓他們更加熾烈地燃燒起了工作的激情和新聞的理想。
還有歷時七年的“新聞學術周”活動,也為寧波日報報業集團營造出濃濃的“書卷氣”:聘請全國最著名的學界大家和業界領軍人物來集團演講授課,同時,集團所屬各媒體的新聞從業人員忙著提交業務論文,準備在“新聞學術周”交流。從2004年起,集團每年在記者節舉行“新聞理論與實踐學術周”活動,員工提交的論文一年比一年多。論文有談新聞理念創新的,有進行各類實務探討的,也有很多是論述新聞職業精神和職業道德的。每次活動結束后,經過評比遴選,將優秀論文編輯結集,由國家級出版社公開出版。在2010年的學術周活動中,有篇論文這樣寫道:“傳媒要講品位,講格調,重要的是媒體工作者要堅守價值追求?!?在學習、思考、交流、研討的過程當中,新聞理想得到升華。
實踐平臺,讓新聞理想貼近現實
新聞人需要理想,但不能空談理想。任何理想都只有付諸實踐才有意義。有的年輕記者希望自己能投身于火熱的社會生活,用自己的筆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但是,由于業務不熟悉,缺少貼近實際、貼近群眾、貼近生活的現實路徑。于是,依靠跑會議、看材料寫稿子,甚至搞“拉網小調”。為解決這樣的問題,寧波日報報業集團設計了一系列的實踐平臺,為記者編輯投身火熱的社會生活提供有效的路徑。
現場性欄目就是這樣的有效平臺之一。通過設立固定的、現場性的欄目,使記者必須經常性地深入到新聞事件的發生現場,親眼目睹,如實描述,真實地記錄社會。
《寧波日報》的“我在現場”專欄創辦于2004年,至今已是第7個年頭,報道都是記者實地采訪所得,生動鮮活。該專欄取材廣泛,視角全方位,既反映、調查問題,也展現社會良好風貌、追求新聞現場、還原真實情感。再如“記者歲末走鄉村”,是《寧波日報》堅持了近10年的專欄。該專欄要求記者“走”進鄉村,把目光轉向群眾,及時了解民情,研究民意,以第一手的資料拉近新聞與讀者的距離。
《寧波晚報》的“民情直通車”欄目已有5年歷史,欄目的宗旨是察民情,通民意,解民困,連民心,并在政府部門和市民之間架起溝通的橋梁。為了做到這一點,“民情直通車”的新聞稿見報前,都要舉行一個座談會,圍繞某一熱點話題,邀請市民代表和相關部門負責人一起暢所欲言。這種座談會+新聞稿的模式,最大程度上保障了新聞的真實、公允,實現了媒體的社會責任。
類似的欄目還有《寧波日報》的“今日透視”、《寧波晚報》的“立明維權”、《東南商報》的“S三人行”等等,都要求記者深入現場、深入調查。
通過開展各類活動,使采編人員深入接觸基層群眾,是又一個讓新聞理想貼近現實的有效平臺。媒體在踐行“三貼近”的過程中,也在不斷豐富“三服務”內容,開展多種形式的社會公益活動和新聞報道活動,以加強媒介與受眾的聯系,在和受眾的密切互動過程中更加真切地認識民情、民聲、民愿。
從2007年2月起,《東南商報》加強與各社區的聯系和互動,聯合市醫學會、市律師協會、市心理衛生協會、81890志愿者協會等和社區居民密切相關的職能部門和單位,每周日進一個社區舉行便民服務活動。到2010年12月,他們已進入了全市180多個社區,采寫稿件400多篇,數萬居民直接接受了咨詢和服務。商報社區服務大篷車通過活動形式推動“三貼近”,提高報道質量,顯示出新的活力和激情,使報道內容更富新意,形式更易為受眾接受。有了活動載體,商報和社區聯系緊密,也獲得相對多的新聞源,產生出更多的真實、鮮活的社區新聞。
在今年的“記者走基層”活動中,集團各媒體都設立了記者下基層蹲點制度,《寧波日報》要求記者每年至少到聯系點蹲點兩次,累計時間在一周以上?!秾幉ㄍ韴蟆吠瞥隽俗x者服務日進社區活動,編委會成員親自進社區,到賣報攤點,和讀者開展面對面的交流。
成才平臺,為新聞理想的實現加油助力
培養造就一批名記者、名編輯、名評論員,為新聞從業人員搭建成才的大舞臺,既是集團事業發展的需要,也是為從業者新聞理想的實現加油助力。2006年3月3日,《寧波晚報》以記者楊靜雅名字為名開辦了“靜雅調查”欄目。記者愛惜自己的品牌,每篇稿子發出前,都深入采訪、反復核實和推敲文字。這個欄目5年來發稿300多篇,刊出了不少有影響力的稿件,多數是輿論監督報道和問題性報道。隨著欄目的刊出,記者楊靜雅的名字也為廣大讀者所熟知,成為一名受讀者喜愛的“名記”。這樣的欄目,打響了記者的品牌,也打響了報紙的品牌。類似這樣以記者、編輯、評論員命名的欄目,在寧波日報報業集團所屬的報紙中還有很多,不少已在社會上形成很大的影響力。
項目負責人制是寧波日報報業集團為采編人員搭建的又一個重要的成才平臺。通過這個平臺,任何一位普通的記者編輯,只要有好的策劃和選題,經過編輯部的認可,都可以領銜該重大報道的組織實施,編輯部還會根據選題的需要,跨部門為其專門配備隊伍,提供必要的保障。這一制度在讓項目負責人得到充分鍛煉的同時,還使個人的智慧和集體的力量得到很好的互動。
寧波日報報業集團搭建的這些平臺,一方面促使新聞從業者樹立起正確的新聞理想,讓理想在他們的職業生涯中高高飛揚,另一方面有力地推動了集團新聞精品工程的實施。僅從2005年至2010年的6年間,集團就斬獲8個中國新聞獎,引起了業界和學界的廣泛矚目。 (作者單位:寧波日報報業集團)
來源: 《新聞實踐》雜志 |